1.随意选牌
2.设置起手牌型
3.全局看
4.防检测防封号
5.可选择起手如(拼三张):金花,顺金,顺子,三同,对子 顺子牛,同花牛,牛九,牛八(麻酱)起手暗 杠, 控制下张牌,快速自摸,防杠防点炮
6.麻酱,金化,跑得快,红黑大战,捕鱼,十三张,龙虎等等更多玩法均可安装使用
7.苹果,安卓系统通用, 支持首款苹果安卓免越狱(全系列)辅助
原创 上海科技 上海科技
硬核科技如何通过科普教育走进大众?如何打通科普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新时期科普产业发展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5月17日下午举行的第四届上海科技传播大会“科普产业发展分会”,与会者共商科普产业创新发展新机遇——当科学沾上“烟火气”,科普产业化迈向“成长期”。
黄浦江的浪花奔流不息,两岸的科普之光正在照亮更多可能。这座以“魔都”著称的城市,正悄然成为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的“神经中枢”。从“家门口”的社区书院到遍地散落的科普场馆、从科幻IP的孵化到“科普+”理念的探索……作为中国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上海以“敢为天下先”的姿态,走出了一条具有示范意义的创新路径——上海的科普产业正承载着独特的城市基因,编织着一张连接科学与大众、现实与未来的巨网。
这场由上海技术交易所、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承办的“科普产业发展分会”,以“聚焦《科普法》新动向,探索科普产业发展新路径”为主题,通过专家演讲、案例分享与圆桌对谈,汇聚政产学研用多方力量,共商科普产业创新发展新机遇。科技部九司副司长李昕在题为《新修订〈科普法〉解读》主旨报告中指出,作为我国科普领域的重要法律修订,新《科普法》强化了科普与科技创新的协同,明确了社会力量参与科普的权责,为科普产业规范化、市场化发展提供了法治保障。
在新技术的加持下,科普知识如同被赋予生命一般,从博物馆中静态的标本转变为文旅场景中灵动的体验。新《科普法》中强调,促进科普与文化、旅游、体育、卫生健康、农业、生态环保等产业融合发展。在上海,科普早已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演变为一场跨界融合的“化学反应”。
近年来,在精神疾病日益高发的当下,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借助画廊、月饼、表情包等文创及周边产品,让“600号”完成了从网友口口相传的“祖传梗”,到正向出圈的情感价值出口这一华丽转型。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谢斌表示,“600号”的出圈带来了“三大促进”:一是促进民众心理健康素养的提升;二是促进服务质量和覆盖面提升;三是促进健康文化与城市文化的深度融合。“每一个爆款产品,不仅是医院文化的具象化载体,更没忘记传递它内在的价值——呼吁人们关注精神世界。”
“要推动科普产业的发展,就要鼓励科普产业进行产业融合,催生新模式与新业态,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上海科技馆文创开发中心副主任包李君表示。去年,上海自然博物馆与《摩尔庄园》创新“科普+游戏”的合作模式,点击量高达10万人次。“未来希望我们的产品能够以新技术赋能产品叠加,通过新跨界来推动科普产业融合。”
“神奇的化学课”“小小气象员成长记”“致青春中学生心理课堂”……一系列科普项目开创了科普交易的创新制度与模式,以市场的方式证明了科普产品的“含金量”。
一旦谈及化学,很多人脑海中浮现的都是高无染、高耗能的低端产业。“这样一个长期形成的‘妖魔化’印象,不仅严重影响了青少年从事化学研究的热情,也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技企业的发展。”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黄少胥表示。为了还原化学的“庐山真面目”,上海有机所就这样踏上了15年的“科普长征”,形成了包括科普报告、实验短剧、科普微电影等多样态科普形式。去年上海科技节期间,“神奇的化学科普线下课程和课件开发”项目以技术服务交易的方式与上海科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合作,开创了“沪科普”上海科普交易专板的“首单”。在黄少胥看来,这是一场“双赢”。
“科普成果是传播属性和技术属性双重叠加的载体。”上海技术交易所交易管理部部长、科普专板负责人李阳通过介绍上海技术交易所的科普产业实践,解析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如何搭建科普资源供需桥梁,促进科普产业市场化运作。她相信,科普交易平台能够推动科技成果与科普教育的共同发展,实现“两翼齐飞”。“这是我们正在努力并实践的方向,让科学家的科技成果实现社会价值,让科普工作从‘政府输血’到‘产业造血’。”
全国科技大会召开、《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发布、诺奖获得者聚集北京……2006年一次次的科普高潮让这一年被定格为“科普产业元年”。春去冬来二十载,科普产业迈入“成长期”。会议压轴环节,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科技与社会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李辉主持“新时期科普产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圆桌对谈,3位跨领域专家共议行业未来。
尽管成为一名科普产业工作者已经20年有余,但上海报业集团海上名医创始人、副研究员崔颖坦言,在去年应邀参加科技传播大会后,才真正有“如饥似渴找到组织”的感觉。“我们现在正处于全球科技竞争异常激烈的时代,我们都深知科普的重要性;但从客观事实上来看,科普要真正发展成一个产业,的确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从经济学视角,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产业经济学系教授芮明杰表示,产业的主体是企业,尽管科研院所也有自己的科普产品,但由于尚未接受市场检验,其价值难以估计,“科普的需求对一般公众而言,并不是像衣食住行一样的必需品。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将‘软需求’市场转变为‘硬需求’市场,所谓科普产业化才能真正发展起来。”
“如今我们看到的科普产业不局限于某个经典的产品,它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撑着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也支撑着我国主流文化产业发展。”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科普文化产业专委会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普产业研究所所长周建强表示,“从‘单向传递’到‘双向共创’,科学普及的产业化浪潮,终将让高深科技“走下神坛”,化作滋养社会进步的磅礴力量。”
原标题:《当科学沾上“烟火气”,科普产业化迈向“成长期”|第四届上海科技传播大会“科普产业发展分会”侧记》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Android版
iPhone版
iPad版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