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我点份附近的午餐”“帮我创建一个面对面的群聊,数字为××××,并将群聊的名字改成××××”……随着手机智能助手的出现,用户只需说出心中所想,就能轻松调用各类第三方App,自动完成打车、导航、点餐、写评论、发微信等各种任务。这极大地简化了手机操作流程,让生活变得轻松又高效,因而赢得了大量用户的青睐。但与此同时,关于信息暴露、隐私裸奔以及安全隐患的质疑声也不绝于耳。(3月13日 《法制日报》)
在数字时代,手机智能助手成为人们生活的得力“小帮手”,动动嘴就能打车、点餐、发消息,极大地提升了生活效率。可这份便捷背后,却藏着隐私泄露、资金被盗的风险,“便捷”一不小心就可能沦为“便窃”。要想让手机智能助手健康发展,技术更新、行业自律、完善监管,一个都不能少。
技术革新是筑牢安全防线的关键。手机智能助手高度依赖云端大模型,大量数据在手机与云端间传输,这就像在网络世界开了条“高速公路”,黑客、不法分子也可能借此“畅行无阻”。企业应加大技术研发投入,优化数据加密算法,让传输中的数据变成“密文天书”,就算被截获也难以破解。同时,开发更智能的本地处理技术,减少对云端的依赖,像“端侧大模型”,在手机端就能处理部分指令,降低数据泄露风险。还得打造强大的内部防御系统,实时监测异常数据流动,一旦发现风险,立刻拉响“警报”并阻断攻击,让用户数据安全无虞。
行业自律是保障用户权益的基石。企业不能只盯着便捷功能带来的用户增长,更要把用户隐私和数据安全放在首位。在收集用户数据时,遵循“最小必要”原则,别一股脑地把用户信息全打包。比如,智能助手为用户推荐餐厅,知道用户位置和口味偏好就行,没必要获取通讯录、聊天记录。制定清晰透明的隐私政策,别用晦涩难懂的术语糊弄用户,大大方方告知数据的收集、使用、存储方式,让用户明明白白授权。而且,企业之间也要互相监督,对那些滥用数据、破坏行业规则的行为说“不”,共同维护行业的良好生态。
完善监管是规范市场秩序的利器。目前,手机智能助手涉及多方主体,数据流转复杂,责任划分模糊,给监管带来挑战。职能部门得加快脚步,出台更细致的政策法规,明确手机厂商、第三方大模型公司、App开发者、云服务提供商等各方的责任边界。要是出了数据泄露问题,直接“对号入座”,让违规者付出应有代价。加强对智能助手运营全流程的监管,从权限申请、数据处理到服务提供,都严格把关。对违规企业进行重罚,提高其违法成本,形成有力震慑。
对普通用户而言,也不能掉以轻心。使用智能助手时,仔细阅读隐私政策,谨慎授予权限,尤其是像无障碍服务这种敏感权限,用后及时关闭。在支付、转账等重要场景,别依赖智能助手,手动操作更靠谱。定期检查已授权应用,把那些可疑的、不用的权限统统收回。
手机智能助手本是提升生活品质的好工具,不能因为安全隐患变成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只有企业在技术上发力、行业自律成风、监管严格到位,多方协同治理,才能堵死智能手机的“漏洞”,让便捷真正为人们所用,而不是成为侵害隐私与安全的“帮凶”,让大家安心享受智能生活带来的美好。(刚柔)
编辑: 邓色迎
关于手机广西网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