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怡尧
大学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遵循“知情意行”思想发展规律,构建起以思想引领为核心的“金字塔”型育人工程。这一系统工程通过认知深化、情感浸润、意志淬炼、实践转化,层层推进,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统一、认知与行动相贯通的全方位育人格局。
以知启智:构建思想碰撞的认知体系
在思想碰撞中强化认知需把握两大维度:一是坚持“因势而新”,通过理论阐释实现以理服人、以理育人,推动知识体系向价值认同转化;二是聚焦“因思而辩”,借助辩证讨论启迪创新思维,构建“以慧拓思、以思致远”的良性循环。既形成逻辑严密的思想引领机制,将抽象理论转化为育人资源;又建立思维激荡的智慧生成模式,使深度思辨催生创新动能。这种认知深化的过程彰显思想交锋的育人价值,既夯实了理论根基,更培育了系统思维,为构建新时代思想教育体系提供方法论支撑。如,打造“思想磁场”工程,以“百年党史青年说”专题活动为载体,组织学生走进革命旧址开展沉浸式研学,建立“红色基因库”数字化平台,使党史学习突破时空界限。实施“校史润心”计划,建设校史文化长廊,将学科发展史融入专业教育。搭建“思辨擂台”,举办“科技伦理与创新责任”主题辩论赛,开展“中国式现代化与青年使命”学术沙龙,在思维交锋中深化理论认知。
以情润心:培育家国情怀的情感根基
情感认同是价值观内化的关键环节。在情感浸润中实现价值引领需遵循双像互动:一是立足“因事而化”,通过具象化情感叙事构建以情化人、以情动人的浸润机制,使抽象价值具象为可感可知的情感共鸣;二是聚焦“因感而融”,将情感共振升华为道德自觉,形成“以德润心、以心养德”的闭环育人体系。
具体实践中,既构建情感驱动的价值传导模式,通过共情体验唤醒主体意识;又建立德性涵养的浸润范式,使道德认知转化为精神追求。这种情感与德性的双向驱动,既彰显教育的人文温度,更实现价值观教育的深层内化,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情感化育的实践样本。如在青年志愿者活动中,用真实故事诠释责任担当。在文化浸润方面,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品牌,组织学生开展现场教学,在国之重器前举行入党宣誓仪式,将爱国情怀具象化为可感可知的实践体验。
以意铸魂:锻造使命担当的意志品格
意志品质的锤炼需要双向赋能机制。在发展互动中需把握两大着力点:一是强调“因人而异”,通过个性化实践路径推动知行转化,形成“以行践知、以行促思”的良性机制;二是立足“因时而进”,构建动态能力提升体系,实现“以能促变、以变促优”的发展格局。
具体实践中,既建立差异化行为引导模型,将个体认知转化为行动自觉;又形成能效聚合机制,使能力建设驱动系统优化。这种意志与能力的协同发展,既强化了信念的实践品格,更构建了持续创新的生态系统,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知行合一的动力支撑。如实施“铸魂强基”行动计划:在教师层面,开展“教育报国大讨论”,建立“师德涵养工作坊”。在学生培养中,设立“重大科技攻关见习岗”,组织学生参与科技研发等项目,在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中坚定报国志向。建立“成长能量站”,通过校友导师制、生涯画像系统,帮助学生锚定发展坐标。
以行促知:搭建知行合一的实践平台
在实践创新中深植行动基因,构建“以行固本、知行相长”育人体系。一是因时铸志,紧扣时代特征深化理论武装,通过“学研用”立体化培养路径,实现认知迭代与实践突破同频共振。二是因行育才,立足实践场域搭建能力转化链,构建“才理互哺”发展闭环,推动专业技能与理论认知双向赋能,形成“实践淬炼—理论升华—能力跃迁”螺旋上升机制。如,建立“创新工坊”跨学科实践平台,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组织志愿者服务活动,将认知转化为认同,在服务中深化国情认知;创建“大学生社会治理实践基地”,将热情转化为担当。
通过以上知行意情的互动,搭建起师生对话桥梁,畅通双向互动渠道;高举思想引领旗帜,筑牢价值认同根基;深耕立德树人沃土,构建三全育人格局。这种知与行的辩证统一,既体现理论指导实践的根本要求,更彰显实践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价值,为人才培养提供了知行合一的实践范式。
(作者系成都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