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世间事物有真、善、美三种不同的价值,人类心理有知、情、意三种不同的活动。人能知,就有好奇心,就要求知,寻求真理;人能发意志,就要想好,就要趋善避恶,造就人生幸福;人能动情感,就爱美,就欢喜创造艺术,欣赏人生自然中的美妙境界。求知、想好、爱美都是人类天性;人生来就有真、善、美的需要,真、善、美具备,人生才完美。
教育的功用,就在顺应人类求知、想好、爱美的天性,使一个人在这三方面得到最大限度的调和发展,以达到完美的生活,于是有智育、德育、美育。三育对于人生本有同等的重要,但是在流行教育中,美育在实施与理论方面都很少有人顾及。20年前蔡元培先生一度提倡过“以美育代宗教”,他的主张似没有发生多大的影响。还有一派人根本仇视美育。他们觉得艺术有几分不道德,美育对于德育有妨碍。希腊大哲学家柏拉图就以为艺术是逢迎人类情感的,多受艺术的熏染,人就会失去理智的控制而变成情感的奴隶。近代哲学家卢梭怀疑艺术,因为他把艺术看成朴素天真的腐化剂。他们的根本错误在于认定情感是恶的,理性是善的,人要能以理性镇压感情,才达到至善。这种观念何以是错误的呢?人是一种有机体,情感和理性都是天性固有的。若情感让理性压抑下去,便是一种损耗。人好比一棵花草,要根茎枝叶花实都得到平均的和谐的发展,才长得繁茂有生气。有些园丁不知道尽草木之性,用人工去歪曲自然,使某一部分发达到超出常态,另一部分则受压抑摧残。这种畸形发展是不健康的状态。理想的教育是让天性中所有的潜蓄力量都得尽量发挥,以造就一个全人。
美感教育的重要,我们的古代儒家是知道的。《论语》有一句话总述儒家教育宗旨:“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诗、礼、乐都属于美感教育。诗与乐相关,目的在怡情养性,养成内心的和谐;礼重仪节,目的在使行为仪表规范,养成生活上的秩序。内具和谐而外具秩序,从伦理观点看,是最善的;从美感观点看,也是最美的。
这是儒家教育思想中最值得注意的一点。他们的着重点无疑是在道德方面,德育是他们的最后鹤的,这是他们与西方哲学家柏拉图诸人相同的。不过他们高于柏拉图诸人,因为柏拉图诸人误认美育妨碍德育,而儒家则认定美育为德育的必由之径。道德并非陈腐条文的遵守,而是至性真情的流露。所以德育从根本做起,必须怡情养性。美感教育的功用就在怡情养性,所以是德育的基础功夫。善与美不但不相冲突,而且到最高境界,根本是一回事。它们的必有条件同是和谐与秩序。从伦理观点看,美是一种善;从美感观点看,善也是一种美。真正的善人对于生活不苟且,犹如艺术家对于作品不苟且一样。过一世生活好比做一篇文章,文章求惬心贵当,生活也须求惬心贵当。我们嫌恶行为上的卑鄙龌龊,不仅因其不善,也因其丑;我们赞赏行为上的光明磊落,不仅因其善,也因其美。一个真正有美感修养的人,必定同时也有道德修养。
(摘编自朱光潜《谈美感教育》)
材料二:
在美育目标上,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美育应当优化其信仰性特点。既然“网生代”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方式常常受到网络共同体的挤压或扭曲,导致人生信仰面临迷失的痛楚,特别是互联网上的美育资源及手段常常破除已有的规范和信仰,那么,大学美育的目标就应当是优先培育大学生的人生信仰。
按照自蔡元培以来的有关大学美育的阐述,美育的目标首先应当落实在个体高尚人格的养成上,尽管这还不是美育的终极目标。在蔡元培看来,理想的“美育之目的,在陶冶活泼敏锐之性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显然,美育的目标在这里是被明确地规定为“高尚纯洁之人格”的“养成”上的。
不过,这还不能代表蔡元培自己的完整的美育目标建构。这就需要重新考察他在“五四”年代提出的“以美育代宗教”之说。应当讲,这是一个重要而又待落实的未完成的审美现代性规划。一方面,它之所以重要,是由于它的制订凸显出美育的信仰地位;而另一方面,它之所以停留在待落实的和未完成的水平上,是由于它出于历史局限,暂时忽略了实现信仰所必需的中国传统资源——以古典“心学”为核心的中国古代文化传统。假如没有梁漱溟等倡导的以儒学为代表的“心学”传统在现代的创造性转化,而只满足于从西方借鉴来现代美育观念和艺术手段等,那样的大学美育培育的很可能是空心人。
当然,今天提出这个看法也为时不晚:与其说当代中国人需要“美育代宗教”,不如说更需要美育树信仰,这就是要通过美育手段去帮助受教育者重新树立其发源于本民族传统根基上的人生信仰。正因如此,蔡元培以来有关大学美育的目标之说,就需要重新予以完整地表述:大学美育的根本目标,与其说在于个体高尚纯洁人格的养成,不如说在于个体高尚纯洁之人格以及作为其灵魂的个体信仰之养成。在这个意义上,美育永远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旨在培育学生的艺术技巧和艺术兴趣的艺术教育,而是要让艺术教育服从于和服务于更高和更基本的个体信仰的养成。
当前推进大学美育,需要继承蔡元培有关“美育代宗教”的遗志,并且需要以美育树信仰的新姿态重新出发,将美育目标扎扎实实地指向大学生个体信仰的养成,再切切实实地通过调动多重美育资源,涵养大学生的与审美意象紧密结合的信仰素养,以便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高素养文化公民人生信仰的养成尽一份力量。
(摘编自王一川《美育树信仰——互联网时代大学美育的目标》)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类的知、情、意三种心理活动恰好与事物的真、善、美三种价值对应,因此人类会求知、想好、爱美。
B.柏拉图仇视美育,认为人一旦接受艺术的熏染,就会失去理性的控制而成为情感的奴隶,难以达到至善。
C.“这是儒家教育思想中最值得注意的一点”,“这”指儒家的着重点在道德方面,德育是他们的最后鹄的。
D.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大学生信仰迷失的问题,这正是提倡大学美育以培育大学生人生信仰为先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教育之所以能让一个人的生活达到完美的程度,是因为它可以使人在真、善、美三方面得到最大限度的协调发展。
B.在儒家那里,诗、乐教育能够养成内心的和谐,礼仪教育能够养成外在的秩序,内外两方面都是最善的和最美的。
C.蔡元培的美育思想较为丰富,既重视高尚纯洁人格的养成,也重视美育的信仰地位,但在当时没有产生多大影响。
D.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美育,应以本民族传统为根基,以指向信仰的艺术教育为手段,借助多重美育资源,涵养信仰素养。
3.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一中儒家美育观的一项是(3分)
A.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的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
B.乐以治性,故能成性,成性亦修身也。
C.美育是“改造人间的福音,铲除万恶的利器”,是一切教育宗旨里应当首先解决的问题。
D.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旨在培养人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进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4.材料一画线的句子有何论证效果?请简要分析。(4分)
5.两则材料都谈及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它们各有何意图?请简要说明。(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孩子和鱼
丛棣
更个夏日午后,雨后初晴,山川田野被濯洗一新。
你和两个小伙伴如出笕小鸟,伸展双臂在野外忘情奔跑。你感觉自己跟那些迎咼飞来的蜻蜓没什么两样,恕左忽右,忽高忽低,却不会失去平衡。那年你六岁。
你们只是路过那儿。人影焯焯,笑语喧哗,你们被吸引过去并转瞬忘记了之前的计划。一段不是很长很宽的水沟,连着鱼塘,没膝的水被一群大大小小的孩子搅得异常浮浊,他们是在摸鱼呢。你在旁边观察了一阵儿,发现人人都有收获———多是些小草鱼,是从鱼塘那边溯游过来的。他们的快乐感染了你,很快你也加入其中,短裤一下就湿了。你差不多是这帮孩子里边个头最小的。
你从没摸过鱼,也不得要领,但是混迹其中搅动着浑水,即便脏了衣裤,还是觉得很快乐。一同来的小伙伴也玩得很开心,很快都有所捕获。他们在岸边用泥巴筑起微缩的池塘,将逮到的小鱼养在里面,还冲你招手。你听见了他们的嘲笑声,不过你并没往心里去,别人教你如何摸鱼你也不屑去听,你只是很享受这种喧闹。水沟里的水早已变成了黄泥汤,你有些累了,想上去歇息一会儿。就在你靠近沟边的刹那,隐约看见一道游弋的白光,擦着你的腿,那么真实。你本能地俯身用手抄去———不是速,而是连带着身前的泥水用小臂的力量扑上去的……
那是一条活蹦乱跳的鲫鱼。现在想想,应该有一斤多重吧。①那是当天他们所见的最大的一条鱼,你的小手甚至按服不了它。他们都叫它“鱼王”。你和“鱼王”很快被大伙儿围拢,成为那个午后灼热的焦点。当时你手足无措,脑袋晕晕的,感觉眼前的一切那么不真实,只能仰起一张小花脸一个劲儿地傻笑……
那条大鱼被伙伴用草秆穿过鱼鳃绑住,拎在手里沉甸甸的,那天下午你便一直拎着,走到哪儿都会招惹来一些探询的目光。后来你嫌沉,就索性将已死的鱼用一截柳枝穿起来,拖着走,像个打完胜仗回来的将军。
到家时已近傍晚,父母上下打量着你,好像不认得你一样。你知道,都是身上那套脏兮兮的衣裤惹的祸。一番责打在所难免,即便你将那份面目全非的“惊喜”拎给他们看,即便你一再申辩那条腥臭无比的死鱼不是捡来的,即便你咬紧牙关坚称自己没有撒谎……
那个傍晚,你蹲在院门口,看余怒未消的父亲处置你的“战利品”。一把破菜刀在很费劲地剁着,听也听得出来,鱼骨很硬很粗。②在大人们的眼里那也是一条大鱼啊!没人相信这是一个六岁孩子逮到的。一群讨厌的鸭子已等不及了,呱呱地叫着围了过去。泪水又模糊了你的双眼,天也一下子黑透了。
从此,你再没摸过鱼,这件事也被你封存在记忆里,像个秘密,不再提及。只是你时常还会在梦里与一道游弋的白光遭遇。是那条鱼,没错,还有那短暂的惊喜感如电流般贯穿全身,醒来却是无尽的怅惘。
成年后,你还是会做这样的梦,那道鳞光在你看来已初具“宿命”的形态。
后来你也曾笑着问过父母,在合家团圆的饭桌上,在谈及小时候的种种趣事时,然而唯独这件事大家都记不得了———父母已经很老了。这个话题很快被一带而过,你觉得很委屈。③印象中那是一条很大的鱼,当时大家都质疑它的来历,如今大家又忘记了它的存在,忽略了长久以来它在你心中所占据的位置……
有一天,你带六岁的儿子到郊外游玩。湖边有垂钓的,每每有鱼被钓上来儿子都会拍着巴掌叫嚷一阵儿。儿子的欢快深深感染了你,让你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真是一样一样的啊!儿子问你钓过鱼没有,你笑着摇摇头,你说:“④爸爸摸过鱼,而且摸到了一条很大很大的鱼。”儿子的刨根问底勾起了你讲述的欲望,那尾鲜活的鲫鱼又开始在你的心底翻腾起来。你讲得细致入微。看得出,儿子已听得入迷,最后他还扑闪着大眼睛一字一顿地说:“爸爸,你真了不起!”不知怎么,当时你的眼睛一下子就湿润了。
临走时,你将儿子讨来的一条小鱼放生了。小鱼先是在水边转了个圈,随后一闪就不见了,让你想起梦中那道倏忽而过的白光。你宁愿相信那是同一条鱼,它穿越时空而来,如今又游向辽阔而未知的水域……
(摘编自《小小说选刊》)
文本二:
在我看来,故事是“讲”出来的,小说是“说”出来的。
尤其是小小说,篇幅更亲民些,也更适合“说”,就该怎么舒服怎么“说”。“诗化”“散文化”“笔记化”……都不算异化。小小说的灵活性和可塑性正由此体现,兼容并蓄,声气相通,自然而然。这也是小故事无法与之比拟的地方……
“讲”会自带全知视角,容易把着端着,也容易约定俗成,冷眼俯瞰的背后也许是曲意迎合;“说”可以娓娓道来,也可以欲言又止,不管是第几人称,都会保留下“倾诉者”的语感及心情,生成一种推心置腹的在场气息。“讲”有狩猎之心,爱预设圈套和陷阱,可越是“机关重重”就越容易漏洞百出,往往没什么回旋余地,也常常沦为一次性阅读;“说”有难言之隐,惯于在遮遮掩掩后和盘托出,或是明珠一颗,或是卵石一块,必要的文学性将通过语言显现其纹理。“讲”凭借逻辑推动,目的明确,动机合理,一条道走到黑;“说”需要情感支撑,喜欢在路上游荡,捕风捉影,下一秒钟也会紧随一只蝴蝶不知所踪。
(摘自《丛棣:说说小小说的“说”》,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你”如出笼小鸟一样在野外尽情奔跑,到受到吸引忘了原先的计划,再到混迹摸鱼的孩子中搅动浑水玩乐,处处洋溢着童真童趣。
B.小说用“像个打完胜仗回来的将军”“战利品”等词句喻指“你”归家时神气的模样和收获的成果,将活动的紧张刺激表现得淋漓尽致。
C.小说在叙述的过程中,进行了叙事视角的切换,前半部分以儿童的视角观察成人的世界,后半部分则以成人的视角观察儿童的世界。
D.小说结尾以灵动的笔触补叙了主人公放生小鱼的事,意味着“你”对童年经历的释怀,也让读者在阅读时产生一种满足感和愉悦感。
7.文本一中多次提到那条“很大”的鱼,下列对画线句子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中“最大”一词在语义上与后文“鱼王”的称呼照应,亦显前文“抄”“扑”等词使用之精准。
B.句子②从大人的角度再次肯定了大鱼之“大”,寄托着孩子内心对被理解、被信任、被认可的渴盼。
C.句子③中“印象中”这一短语,将故事的讲述从当前时空又拉回到儿时,加快了小说叙事的节奏。
D.句子④中“很大”连用,符合“你”与儿子对话时的语境和语气,勾起了儿子刨根问底的欲望。
8.文本一多处使用对比的手法,请举出两处并加以分析。(4分)
9.文本二中丛棣认为“小说是‘说’出来的”,请简要分析文本一是如何体现这一艺术主张的。(6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太和五年十月中,半夜时,舍外有疾呼传缄书者,牧曰:“必有异,亟取火来。”及发之,果集贤学士沈公子明书一通,曰:“我亡友李贺元和中义爱甚厚日夕相与起居饮食。贺且死,尝授我平生所著歌诗,离为四编,凡二百三十三首。数年来东西南北,良为已失去;今夕醉解,不复得寐,即阅理箧帙,忽得贺诗前所授我者。思理往事,凡与贺话言嬉游,一处所,一物候,一日一夕,一觞一饭,显显然无有忘弃者,不觉出涕。贺复无家室子弟,得以给养恤问。尝恨想其人,咏味其言止矣。子厚于我,与我为贺集序,尽道其所来由,亦少解我意。”牧其夕不果以书道不可,明日就公谢,且曰:“世谓贺才绝出前。”让。居数日,牧深惟公曰:“公于诗为深妙奇博,且复尽知贺之得失短长。今实叙贺不让,必不能当公意,如何?”复就谢,极道所不敢叙贺。公曰:“子固若是,是当慢我。”牧因不敢复辞,勉为贺叙,终甚惭。
贺,唐皇诸孙,字长吉。元和中,韩吏部亦颇道其歌诗。云烟绵联,不足为其态也;水之迢迢,不足为其情也;春之盎盎,不足为其和也;秋之明洁,不足为其格也;风樯阵马①,不足为其勇也;瓦棺篆鼎②,不足为其古也;时花美女,不足为其色也;荒国陊殿,梗莽丘垄,不足为其怨恨悲愁也;鲸吸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盖《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辞或过之。《骚》有感怨刺怼,言。及君臣理乱,时有以激发人意。乃贺所为,得无有是?贺能探寻前事,所以深叹恨古今未尝经道者,如《金铜仙人辞汉歌》《补梁庾肩吾〈宫体谣〉》。求取情状,离绝远去笔墨畦径间,亦殊不能知之。贺生二十七年死矣!世皆曰:使贺且未死,少加以理,奴仆命《骚》可也。贺死后凡十有五年,京兆杜牧为其叙。
(选自杜牧《李长吉歌诗序》)
[注]①风樯阵马:顺风之船,冲锋陷阵之马。②瓦棺篆鼎:远古烧土为棺,是为瓦棺;铸篆文于古鼎,是为篆鼎。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我亡友A李贺B元和C中D义爱E甚厚F日夕相与G起居H饮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缄,书信、书函,与成语“三缄其口”中的“缄”意思不同。
B.良,的确、确实,与《桃花源记》中“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良”意思不同。
C.韩吏部,指韩愈,因其晚年担任吏部侍郎一职,被后人尊称“韩吏部”。
D.得无,莫非、该不会,与《促织》中“得无教我猎虫所耶”的“得无”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杜牧半夜收到了沈子明书信,沈子明在信中回忆了与李贺的深厚情谊,并请杜牧为李贺的诗集作序,以排解自己对李贺的哀思。
B.杜牧起初婉拒为李贺诗集作序,一是认为李贺才华卓绝,自己难尽述其诗精妙;二是觉得自己才能不足,不能契合沈子明心意。
C.李贺是唐朝皇室子孙,其诗曾得韩吏部称道,他的《金铜仙人辞汉歌》和屈原的《离骚》一样,都是感怨刺怼、言及君臣理乱之作。
D.杜牧对李贺二十七岁就英年早逝深表惋惜,世人都认为如果李贺没有早亡,在诗歌中稍加些思想,其诗歌成就有望超越《离骚》。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公曰:“子固若是,是当慢我。”
(2)盖《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辞或过之。
14.杜牧在序文中是如何评价李贺诗歌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5分)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秋暮郊居书怀
白居易
郊居人事少,昼卧对林峦。
穷巷厌多雨,贫家愁早寒。
葛衣[注]秋未换,书卷病仍看。
若问生涯计,前溪一钓竿。
[注]葛衣:用葛布制成的夏衣。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用“人事少”点明远离尘嚣的静谧环境,又自然引出白昼高卧与山林相对的生活常态。
B.颔联通过简练而深刻的笔触,描绘了贫寒之人在恶劣环境中的困苦处境,感人至深。
C.“葛衣”句和“贫家”照应,表现物质生活清苦;而“书卷”句则彰显诗人的精神追求。
D.诗歌体现了白居易“言浅意深”的诗风,不事雕琢,主要通过拟人、白描等手法表情达意。
16.本诗的尾联与李白《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中的“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都写到了“垂钓”。两处“垂钓”各有何意蕴?请简要分析。(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杜甫《客至》中“ , ”两句与陶渊明的“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2)《答司马谏议书》中,“ , ”两句既是对盘庚行事准则的概括,也是对包括王安石在内的许多改革家认为正确就义无反顾地去做的果敢精神的概括。
(3)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而离别常常让人心伤,于是诗人们用离人的泪水凝成不朽的诗行,例如“ , ”。
二、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太空种菜不是梦,我的客厅能飘动”,这是今年元霄节期间DeepSeek创作的一个谜面。在创作过程中,DeepSeek对“天宫”的核心特征进行提取,通过打油诗的形式构建谜面,并给出鲜活生动的谜底:“中国人专属‘星级套房’——中国空间站‘天宫’。”
以上是近期光明网探索人工智能(AI)辅助新媒体创作的一个案例。以往需要媒体人 A 的灯谜策划,如今DeepSeek几秒钟就搞定了!
互联网带来了“知识普惠”,但远未达到“认知平权”。媒体人受限于个体认知,生活在自己的“信息茧房”之中。同时,不同领域之间的知识壁垒又是客观存在的。在选题策划过程中,领域知识、社会资源、专家网络直接影响着( 甲 )。
这时候,AI就能 B 了!人工智能通过强大的信息整合、分析和呈现能力,可以在多个维度帮助媒体人扩大认知边界:精准地找到相关领域的专家,“找专家”的能力不再局限于个人社交圈的半径;通过机器学习和大数据分析,快速构建知识图谱、检索多模态信息、简化复杂概念等,将媒体创作的边界不断拓宽;把顶尖专家的知识和思考方式变成大家都能用的智能工具,相当于为媒体人配备一位 C 的超级“工作助理”。
①人工智能的赋能,②未来的媒体从业者既要保有新闻专业的核心价值判断,③又要运用智能工具的数字素养,④在深度报道中运用大模型挖掘数据金矿,⑤善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实现多形态内容衍生。这种“人机协同”“人机耦合”的新范式,让媒体从业者的角色发生深刻转变——不仅是信息的生产者,更是信息的“连接器”和“把关人”。
需要指出的是,人工智能( 乙 ),例如,生成式AI往往存在“幻觉”问题,在“一本正经”的陈述中央杂“胡说八道”的错误信息,如果不经求证地采纳,可能制造虚假新闻、扰乱传播秩序。
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元为始,宵为夜,而霄指云气、天空,故“元霄节”应为“元宵节”。
B.“信息茧房”加引号,是对这一使用了拟物修辞的词语的强调。
C.“更”字替换为“还”字,句子的语意不变。
D.“可能”一词的使用,让句子表述更准确、严密。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21.文中第五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2.光明网的媒体人设计了一个怎样的问题向DeepSeek提问,才有了文章第一段中的谜面和谜底?请拟写出问题和要求,不超过70个字。(4分)
三、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试卷阅读Ⅱ的故事很容易引起我们的共鸣,父母的不相信使儿时的“我”泪水模糊了双眼,而儿子的一句赞美也使长大后的“我”眼睛湿润。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3分)D(A项强加因果。原文为“求知、想好、爱美都是人类天性”。B项说法绝对。原文说的是“多受艺术的熏染,人就会失去理智的控制而变成情感的奴隶”。C项指代有误。根据材料一第三、四两段,“这是儒家教育思想中最值得注意的一点”中的“这”指的是美善合一。)
2.(3分)B(曲解文意。“内外两方面都是最善的和最美的”有误。根据材料一第三段“内具和谐而外具秩序,从伦理观点看,是最善的;从美感观点看,也是最美的”可知,内在和谐与外在秩序融合的状态,才是最善和最美的,而非两者单方面都是最善和最美的。)
3.(3分)C(C项强调美育的重要性,不能体现儒家美育观。)
4.(4分)①运用比喻论证,将以理性镇压感情的育人方式比作“不知道尽草木之性”的园丁培育花草,将抽象艰深的道理讲得形象易懂;
②阐明某些学者以理性压抑情感的思想是错误的,意在论证理想的教育是让人的情感和理性得到充分、协调的发展,以造就全人。
(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6分)
材料一:通过指出蔡元培提倡的“以美育代宗教”在当时未产生多大影响,证明在流行教育中,美育被忽视。
材料二:①通过指出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思想的历史局限,表明其思想在借鉴西方理论的基础上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落实生效。
②通过指出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思想,凸显美育的信仰地位和对当下大学美育的借鉴意义,为自己提倡的“美育树信仰”提供权威学说的支撑。
(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3分)A
7.(3分)C
8.(4分)①摸鱼队伍中“你”的个头最小和“你”的收获最大形成对比,衬托出“你”摸得大鱼的惊喜、意外,为下文父母的不相信埋下伏笔。
②收获大鱼“你”的欣喜若狂和父母的一番贵打形成对比/你和“鱼王”被围拢、成为焦点、在路上招惹来探询的目光与回到家父母的质疑、贵打形成对比,凸显了“你”被怀疑、被否定的失落和愤怒。
③“你”对童年往事的记忆犹新和父母的忽略遗忘形成对比,强调了这件事给“你”带来的伤害难以磨灭。
④儿子对“你”摸鱼成就的赞赏和父母对“你”摸鱼成就的否定形成对比,反衬出“你”被认可后的巨大喜悦。
(每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任意两点、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6分)①“舒服”地说。文本一采用“诗化”“散文化”的语言表达,注重环境氛围的营造,自然流畅,富有表现力。
②“娓娓道来”地“说”。小说采用第二人称叙事,通过“你”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节奏舒缓,保留了倾诉者的语感及心情,使读者身临其境,能更深入地感受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③“有难言之隐”地“说”。作者并没有直接揭示故事的深层含义,而是通过细节描写和人物内心独白进行遮掩,最后在小说结尾处借助文学性的语言揭示主题。
④“有情感支撑”地“说”。从摸鱼时的快乐与好奇,到得鱼时的惊喜与自豪,到被贵打时的失落与委屈,再到儿子的肯定与赞美,蕴含作者着对生命、成长、回忆等方面的思考。
(每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三)阅读Ⅲ(22分)
10.(3分)BDF(原句:我亡友李贺,元和中,义爱甚厚,日夕相与起居饮食。)
11.(3分)D(“得无”,该不会,意思相同。)
12.(3分)C(“都是感怨刺怼、言及君臣理乱之作”错误,文中只是说《离骚》具有这样的特点。)
13.(8分)
(1)沈子明说:“您像这样坚持,这应当是轻视我。”
译出大意给2分;“若是”(像这样)、“慢”(轻视/怠慢)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大概是《离骚》的继承者吧,思想上虽然比不上《离骚》,在言辞上或许能超过它。
译出大意给2分;“盖”(大概)、“及”(比得上)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14.(5分)①李贺诗歌才情别致,风格多样。②其诗歌有《离骚》的流韵,语言辞采或许超过《离骚》,但思想上有所不及。③李贺能够摆脱前人创作窠臼,有所创新,亦有晦涩难懂之处。
(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三点给5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四)阅读Ⅳ(9分)
15.(3分)D(“拟人”有误。颔联应为“穷巷”之人“厌多雨”,“贫家”之人“愁早寒”,并非拟人手法。)
16.(6分)①本诗尾联写诗人愿意通过钓鱼来养活自己,表现了诗人面对困厄的坦然,顺应天命的洒脱和身处逆境的坚韧。②李诗尾联写自己闲暇时在碧溪上垂钓,使用姜尚(姜太公)垂钓渭水的典故,表现了渴望遇到明主、受到赏识,在仕途上大展身手的政治理想。
(每答出一点给3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五)名句名篇默写(6分)
17.(6分)
(1)肯与邻翁相对饮 隔篱呼取尽余杯
(2)度义而后动 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每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则该空不给分。)
(3)示例一: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
示例二: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示例三: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
示例四:却与小姑别 泪落连珠子
(每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则该空不给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即可给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18分)
18.(3分)B(“信息茧房”使用了比喻的修辞。)
19.(3分)
示例:A.绞尽脑汁 B.大显身手 C.博学多识
(每答对一处给1分,有错别字该处不给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即可给分。)
20.(4分)
示例:
甲处:媒体人的认知边界
乙处:对媒体的影响并非皆正面/辅助媒体创作还存在问题
(每写出一处给2分,意思对即可。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1.(4分)
(1)语句①,应改为:在人工智能的赋能下/由于人工智能的赋能;
(2)语句③,应改为:又要具备运用智能工具的数字素养。
(每修改对一处给2分。)
22.(4分)
示例:
请为中国空间站“天宫”拟写一则谜语,要求谜面语言简洁通俗且能体现“天宫”的主要特征,谜底运用比喻的修辞,鲜活生动。
评分参考:
对该问题的回答应包含中国空间站“天宫”、谜面简洁通俗、谜底运用比喻的修辞、鲜活生动,每写出一个给1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三、写作 (60分)
23.参照2024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