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是啥?是你从天真烂漫走向心力交瘁的那道分水岭。
小时候啊,总以为人生的敌人是“没糖吃”;等真上了初二才明白,糖不是不能吃,是你根本没空吃。
眼睛一睁,物理公式、英语语法、数学函数三座大山排队蹲你门口,手里还端着一锅焦头烂额。
你说你想躺平,教务处说你不行;你说你想努力,现实把你摁进题海里泡澡。
泡着泡着,还起褶了。
我上初二那年,也幻想过靠“灵光一闪”通关,结果刚物理开学第一节课,老师板书刚写完“质点”,我人已经精神出窍,灵魂游离出了课堂,开始研究窗外飘过的云有多自由。
说实话,初二之后,我就再也没见过“考完不哭”的场景,哭是常态,不哭是惊喜。
但问题在于,你不努力,你难受;你一努力,班上那几个天赋型选手又让你怀疑人生。于是就陷入了一种看似努力、实则混吃等死的状态——表面在刷题,实际上在发呆;嘴上说不玩手机,手却点开了“再刷一集就睡”。
所以今天,我不打算再讲“初二很难”这种人人都知道的大道理,而是换个思路,讲讲“如何在这个最容易被甩出局的年纪里,至少别先把自己淘汰掉”。
第一、别让物理数学英语,把你踹进认知地狱
很多孩子初一考得飞起,一到初二就开始花式下坠。
不是不努力,而是“三科合力”的结果太魔幻。物理突然拐进抽象世界,数学开始讲那种“你听懂了但不会做”的题,英语更是越看越像加密文档。
我有个初中同桌,八上物理测验次次满分,是那种一边写一边打哈欠的“卷王”。到了八下,力学来了,他一下从“高能预警”变成“低压槽”,每次考试都要提前十分钟交卷——不是因为做完了,是因为放弃了。
他后来总结说:不是物理太难,是我八上太飘,根本没搞懂就靠记忆力硬背。
结果下学期一变题型,直接跪成表情包。
另一个例子更炸裂。
我班有位英语特别“六亲不认”的哥们儿,单词不会背、语法听不懂,阅读全靠蒙。他的英语学习秘诀是:看美剧练耳朵,结果是《生活大爆炸》看完了,期末考卷上一道阅读都看不懂。
老师都惊了:“你是被谢耳朵带沟里了吗?”
数学更有意思。
有次班里做压轴题,所有人都愁眉苦脸,只有一个女生神采飞扬。你以为她是天才?不,她答题卡写着“此题已超出本人能力范围,出题人辛苦了”。
然后老师给她多加了一分:幽默加分。
所以,初二的三门主科不是单打独斗,它们更像是三个天天组团来砸你自信心的“知识帮派”。
唯一的生存法则是:不求一夜开窍,只求一战一退敌。
而你要做的,不是追求“全面领先”,而是“逐一击破”。
第二、补弱科,别补心态
偏科是什么?是你一边物理快成科学家,一边英语只会Hi和Bye,整个人分裂成两个版本的自己。
可偏科这玩意儿,你初二不补,初三就等着花式崩盘。
补课如补刀,越早下手,越有救。
我以前语文烂得可以用“惨烈”来形容,写作文跟劈柴似的,干巴巴、没感情。老师看我文章都叹气:“你这是写给人看的,还是写给自己看的?”
后来我妈心一狠,报了个写作班。
第一次上课我写了篇《我与狗不得不说的故事》,被老师批成“狗都不认你”。我崩溃了,回家一边哭一边念错别字:“我再也不写了!”
我妈说:“你不写,语文也不会放过你。”
另一哥们更惨。他数学每次都倒数,班主任干脆直接给他安排了“数学心理辅导”。辅导老师没教他公式,教他接受自己:“你不是不行,你只是接受了平庸。”
结果他逆反心理爆发,一年后冲到了年级前二十。真是被“看不起”激发了潜能。
所以,别怕补课,怕的是你补了一年,方法不对。
很多人补课补的是“题型数量”,不是“认知方式”;补的是“家长的焦虑”,不是“知识的漏洞”。
弱科补得好,就能华丽翻身;补得不好,就等于刷卡点读,钱花了,字还不会。
第三、别被手机拿捏成电子废人
手机不是什么高科技,它是你学业的定时炸弹,还是自带震动提醒的那种。
初一你刷短视频,可能只是“休息一下”;到了初二,你已经能在五分钟里切换五个App,还能边看边发弹幕,边打游戏边做作业,最后交了个“意识流作文”。
我有个朋友,每天晚上都在写作业。
怎么写?边刷抖音边写。结果英语卷子上,完形填空空了五道,老师问他:“你在填啥?”他说:“我心里填了,但手没跟上。”被班主任抓到后手机被没收,他一周后恢复了“看得见黑板”的状态,整个人也不头晕了。
还有一次我们班集体考试,老师查手机,一查吓一跳。
有个人的备忘录里记录的不是作业清单,是“LOL排位时间表”;另一个人把学习App的图标换成了“钉钉”,其实点进去是王者荣耀。
我都开始怀疑,他们是不是该去当情报局特工了。
但最狠的是那种“装学习”的人,耳机插着,眼神认真,爸妈以为在听单词,其实在听脱口秀:“人生要自己掌控节奏,别被社会定义。”
说完,掉头就被社会定义了——“期末倒数第五”。
所以说,别把初二的青春,浪费在假装努力上。
手机管不住,你的青春就得上“自动导航”,开到哪算哪。不是不能玩,是你得先有本事才有资格玩。周末玩两个小时,没问题;但要是每天偷十分钟,积少成多,最后的成绩会比你妈的眼神还凶狠。
临门一脚:如何不被初二拖进深渊?
方法都摆在桌面上,关键在于谁愿意花时间用“钝刀子”把学习磨顺了。初二不是一场比天赋的赛跑,而是一场熬毅力的拉锯战。
熬得住的,最后哪怕慢,也能走完;熬不住的,跑得再快,也会跌倒。
具体说三件事:
第一,别眼高手低,先把基础打结实。很多人学不会,不是脑子不好使,是以为自己早就懂了,不屑听“老掉牙”的课本内容。八上物理没整懂,“浮力”就会把你沉死在八下;数学公式不推一遍,后面题干看着都像文言文。
第二,别把成绩当命,把错题本当命。错题本不是给老师看的,是给你自己“刷脸”的。每错一道题,就查一次盲区,错得越扎心,补得越有效。别光做题,得做反思。
第三,别搞自我感动式努力。不管你晚上学到几点,如果白天听课睡觉,那都是“熬夜写诗,白天装死”。效率第一,情绪第二,数量可以排第三。
你看,所谓分水岭,其实就是分“装努力”和“真努力”的那一刀。
踩对了节奏,初二就是你脱胎换骨的起点;踩错了,就成了“光阴的狗带”。用不着紧张,更别放弃,谁还没在教室崩溃过两次?
但你要相信——只有那些愿意把错误踩在脚下的人,才能踩出一条通向高中的台阶。
别怕慢,怕的是你停在原地还在刷视频。也别太快,快得没搞清楚题目已经换了格式。
初二是个让人咬牙切齿又哭笑不得的年纪,它会让你明白:
不是人生有多苦,是你要去把它吃成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