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昆明某省重点高中的历史教师夏宇站在教室门口,看着物理班学生们低头刷题的背影,手里的教案显得有些沉重。
这是他入职的第二个学期,却已经深刻体会到 “文科衰退” 的寒意。
高校裁撤文科专业、“3+1+2”新高考模式下,文科生能填报的志愿越来越少,导致上线难度越来越高。
文科班锐减,有的高中文科班从年级的一半缩至 “仅剩 1 个”,而对于文科老师来说,这场改革的影响远比想象中大。
“好像没什么学生了,学生拿我当空气。”
“课少到闲得发慌。”
“以前可以带两个文科班,现在一个班都没有了。”
图源:网络
学生选科的变化,直接影响了文科老师的需求量。
而近日为了防止因生源阶段性变化引发编制无序增长,湖北鄂州市的做法,更是引发热议:
提前锁死中小学教师编制总量,明确中小学教师编制总量不超过8850名。
据北京师范大学的研究团队做出的模型预测:到2035年,全国将有约150万小学教师、37万初中教师过剩。
中小学老师,尤其是文科老师过剩,真不是空穴来风。
对于文科教师来说,教育改革的最直接影响就是课时的腰斩。
“每周 6 节课,备完课就没事干了。” 夏宇苦笑。
作为师范大学研究生,历史教师夏宇入职半年,每周仅 6 课时,远不足学校要求的 10 课时。
高一下分科后,他负责 3 个物理班,也就是在“物理”和“历史”的二选一中,选择了物理的班级。
可想而知,由于历史课成为 “副科”,只需合格考,课堂上的沉默、写其他作业成了常态,而课后作业收不齐、考试不重视,也成了家常便饭。
这种现象并不罕见。
在江苏扬州,历史教师何曼黎的职业变动更大。
由于分科后学校 14 个班级仅设 2 个历史班,她彻底 “无课可教”,被调至行政岗管理图书馆。
然而,图书馆里没有几个学生,她作为教师的作用好像看不到了。
这样的“清闲”不代表躺平,文科教师们首先面临的就是职称与收入困境。
现行高中教师职称体系将职业发展划分为三级、二级、一级、副高级和正高级,晋升需要满足各项评审要求。
对于文科老师而言,课时不足是个硬伤。
以夏宇为例,基础评定要求的10个课时,他只能上满8个,即使想要主动增加课时,也因为老师太多而学生太少,根本做不到。
更别说评职称还要求的班主任经历了,每年只有一个文科班,自然是优先让领导和资历老的教师来担任,夏宇这种刚入职的教师毫无优势。
职称难评,额外的收入比如奖金等也几乎没文科教师的份。
根据夏宇了解,同期入职的数学教师年收入比他高 2-3 万元,因为晚辅导、竞赛指导这种机会能给理科教师带来收入,却似乎与文科教师无缘。
文科教师们也逐渐从曾经的讲台,走到了学校的边缘。
客观的困境之外,职业价值的迷茫也始终围绕着文科教师群体。
有的老师对于自己学科的冷遇而心情低落。
我觉得我的学科是有价值的、有趣的,可是对于高考生来说,似乎并不是这样。
有的老师很迷茫,不知道自己的课程还有什么意义。
我不能苛求孩子们对不参与高考的课投入太多,但是如果这样的话,我的课有什么价值?
也有的老师很失落,甚至为文科的未来感到悲观。
以后怎么办呀!没人学历史了,文科要消亡了。
对职业价值的迷茫日渐增加,老师教学热情的消磨也就日复一日。
曾经有情怀的夏宇,会选择小视频和有趣的形式,带领学生们抽丝剥茧地接近历史真相;
而在教学时间缩短的情况下,夏宇只能割舍这些东西,毕竟知识点都讲不完,更别提课外知识了。
而另一位老师何曼黎也为课时缩减下,文科课堂的枯燥而烦恼。
作为学生时,她也热爱有意思的那些内容,但是被课时限制的现在的她看来,那也不过是“吹牛,混时间”了。
“有意思内容的固然能让学生喜欢,但是和考试无关。考试有分数,要评比,只能讲题目。”
教育理想,对于文科教师而言,似乎也快要没了。
文科教师过剩,是多个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
NO.1
国家战略与市场需求的合流
新高考 “3+1+2” 模式的初衷是打破文理分科,本质是为培养科技人才、服务产业升级,却在实操中强化了 “重理轻文” 的倾向。
“3+1+2” 模式中,90% 以上理工科专业要求必选物理,直接导致云南某高中 8 个班级中 7 个为物理班,历史班仅 1 个;江苏某校历史班从 4 个缩至 2 个,物理班占比超 85%。
根据《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指引》,90% 以上的理工农医类专业要求必选物理 + 化学,这意味着选择历史的学生,填报志愿时将失去 80% 的专业机会。
而云南某高中的数据显示,2024 年理工类一本上线率 24.6%,而文史类仅 8.7%,文科升学难度是理科的 3 倍。
夏宇感叹:“家长算得很清楚:选物理,30 分能上二本;选历史,80 分可能还在二本边缘。”
不选文科,更多的不是出于兴趣的选择,而是高考策略。
NO.2
高校与中学的 “双向挤压”
政策导向下的高校,首先开始压缩文科专业。
复旦大学 2025 年文科招生缩减 50%,哈佛大学取消 30 余门文科课程,华东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高校也相继调整学科布局 ……
图源网络
上游高校的 “断流” 加剧了中学文科的困境,大学里文科专业越来越少,中学里对文科的需求也就随之减少。
某市三所公办高中的历史教师早已饱和,新教师招聘停滞,资深教师为了争夺仅有的历史班岗位,不得不比拼 “带班成绩”“竞赛成果”,曾经纯粹的教学工作,变成了一场残酷的存量竞争。
于是,文科教师要不被“闲置”,要不转岗至行政或图书馆,就像多米诺骨牌,从高校到中学层层传导。
NO.3
文科教育的社会认知危机
“年级前50名没人选历史。”
“要不是物理不好,谁会去学历史?”
“成绩差的学生选文科”,多年来已成为一种成见,学校内存在着对文科的歧视。
尽管文科老师们尽力劝导,比如“高分段的文科生比理科生更容易冲击名校”,效果却微乎甚微。
有学生因为选了文科而感到自卑,甚至还有学生“已经选了文科,又被父母改成了理科”。
与此同时,在实用主义浪潮下,文科被简化为 “低就业率”“低收入” 的代名词,选文科被视为 “退而求其次” 的无奈之举。
“学文科能干嘛?当老师、考公务员,还是去卖文创?”
“文科月薪平均3000。”
“就算卷到头,同样是大厂,文科毕业生年薪四五十万,理科生年薪百万。”
薪资的差距不可谓不现实,也不可避免的让学生向理科奔去。
基于以上种种原因,文科教师变得过剩,也就是很自然的结果。
回望泡沫破裂之后的日本,相同的教师过剩困境让日本走过了一轮教师改革之路。
减少新教师数量,使用临时教师,要求教师义务兼职行政,取消 “铁饭碗”,并且综合工资下降近30%。
最终,日本教师出现了群体性崩溃,精神疾病比重持续升高,每年有超过100名教师因压力过大选择自杀,成为日本自杀风险率最高的职业。
教师制度的问题同时影响了一整代文科生群体,由于教师大量失业,不得不涌向其他相似赛道,最终导致文科生的集体困境。
图源网络
政策调配、社会环境、思潮观点、时代趋势……文科教师的困境,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
面对“文科衰退”“无书可教”的困境,文科教师们也开始探索突围路径。
胖胖地球君作为一名地理老师,同时兼职B站UP主,用游戏的画面当教材,让地理知识以一种“卑鄙”的方式进入到高中生的脑子里。
有老师在行政岗中开辟新战场,把图书馆、英语角办的如火如荼,“不能站在讲台上,但可以成为他们探索人文的引路人”。
有老师关注到自媒体领域,尝试在短视频平台发布风趣的历史小故事、科普小视频,意外成了网红老师。
还有江苏一位历史教师转型为高考志愿规划师,专门为文科学生设计 “跨学科升学方案”,帮助他们通过 “历史 + 政治 + 地理” 组合报考文物与博物馆学、文化产业管理等专业。
也有老师始终相信政策调整的可能性:
“国家是需要一些科技人才,但总还是需要一些文人的吧?”
“真的很爱文科,读史使人明智,地理学习山河万物,政治了解世界局势。”
“人文学科,在于思考,在于思辨,在于思索。”
“人类需要文科。"
西竹书院的杨宁教授说:“我们的人生就是在这些‘没用’的基础上建立的,否则就有沦为行尸走肉的悲哀。”
其实,不是文科没用,是急功近利的教育等不起。
当高考评价体系侧重标准答案,当名校掐尖只看竞赛奖项,需要长期浸润的人文教育自然沦为"奢侈品"。
新高考的浪潮或许会改变教育的形态,但文明的传承需要有人守护 “无用之用”。
文科教师的使命,从来不是培养 “提分机器”,而是在功利主义的荒漠中,种下理解人性、审视时代的种子,更是留下教育中 “无用之用” 的人文火种。
新高考的浪潮下,如何让文科教师从 “无人可教” 到 “有人愿学”,需要我们和社会重新审视。
参考资料:
[1]人间theLivings|“新高考”后,一位00后历史老师生存现状实录
[2]真故编辑部|高中文科老师,开始无人可教
[3]导航教育|复旦等知名高校相继宣布将压缩文科招生数的,文科出路将在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