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儿子从小到大,连我都舍不得说一句重话,你凭什么说他啊?”
“我告诉你,你必须给我儿子道歉。”
假期的时候带孩子去幼儿园玩耍,玩到一半的时候就听到有位妈妈大声嚷嚷,忍不住凑到前面看热闹,才清楚事情的经过。
原来,这位妈妈的儿子把游乐场的玩具占为己有,不让其他小朋友玩耍。边上有位妈妈忍不住说道:小朋友,这里是公共场所,玩具不能一个人玩,要跟其他人一起分享。
好巧不巧,这句话被男孩的妈妈听到,就有了大声护短的那一幕。
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对这位男孩妈妈也是褒贬不一:
有人觉得她做得对,听到孩子被别人说教的时候,就应该挺身而出护着;
也有人觉得她做的不对,本来就是自家孩子做错了,何况别人只是陈述事实而已。
那么问题来说,父母到底要不要护短呢?
关于这个问题,只能说立场不同、认知不同,肯定会做出不同的判断。
护短,是所有父母的本能,谁不心疼孩子呢?为人父母,最怕的就是孩子受委屈,不希望他们被别人批评、指责。
可问题是,很多父母关心则乱,在“护犊子”心理的影响下,会失去最基本的判断,进而忽略孩子本身就存在的问题。
再有就是,有些父母护短是怕丢面子。明明是孩子犯错,父母为了维护所谓的“面子”,不仅没有及时批评自家孩子,反而还给他们找各种借口。
这种护短看似是在给孩子解围,实则是害怕承认他们的错误,更怕自己作为父母而脸上无光。
所以说,在要不要护短的问题上,父母应该视情况而决定。
如果孩子真的是被冤枉,那父母替他们出头无可厚非;可要是孩子犯错,那真的就该另当别论,护短只会助长他们的欲望。
就事论事,才是合格的父母
很多父母嘴上说着“爱”,可平时对孩子的教育却和“爱”没有任何关系。
与其纠结要不要“护短”,倒不如把目光放到事件本身,根据事情来决定要怎么做。
不护短,能让孩子直面错误,培养他们的责任感。聪明的父母都懂得,不能总是替孩子做选择和决定,尤其是在他们做错事的时候。
这个时候,别人出面教育,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俗话说“旁观者清”,外人可以更好地发现问题所在,帮助孩子认识到错误。
而父母要做的,就是让孩子明白一件事: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做错事就应该承认,并且承担相应的责任。
这样的教育,时间久了反而会逐渐让孩子养成勇敢担当的品质。以后在学习、生活,甚至是工作中遇到问题,都能勇敢面对,不逃避。
不护短的父母,只需做好这些事
1、先稳定情绪
不论遇到什么事情,父母最该做的事情就是冷静下来,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不要一看到孩子犯错、闯祸、被批评,就忍不住火冒三丈,这样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让孩子害怕,不敢说实话。
最重要的是,父母遇到问题时的态度,会在无形中影响孩子。相信父母也不希望孩子长大后,成为一个脾气急躁的人吧?
2、了解事情全貌
情绪稳定之后,那就主动出击,询问孩子之前发生的事情,认真倾听他们所说。
任何时候,父母都不要急着下结论,一定要给孩子解释的机会。哪怕是跟同学发生矛盾、打架,也要先听听孩子怎么说。
这个过程,不仅让孩子敞开心扉,而且还让他们感受到了被尊重。亲子之间的信任又多了一分,下次遇到问题的时候,孩子会主动来请教。
3、适当地给予惩罚
了解事情原委后,发现是孩子的错误,那父母可以给一些适当的惩罚。
目的,当然是让孩子记住教训,下次不要做同样的事情。至于惩罚的方式,父母要牢记一个原则:结合错误的行为,给予合理的惩罚。
只有就事论事去惩罚孩子,才可能强化他们的正确观念,帮助他们慢慢改掉不好的行为。
写在最后:人生是自己的,父母不可能永远陪在孩子身边替他们善后,更不可能保护他们一辈子。所以说,教会孩子责任,才是眼下最重要的事情。有责任心,才有可能衍生出其他的好品质,这是最基本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