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紫提起女儿,满脸愁容。我还以为是什么大事呢,原来是娃喜欢把一本书看完又看。我家小子2-4岁时,也特别喜欢一个故事反复听。
曾经一度,我也抓狂过。试想想,一本薄薄的绘本,读了不下100遍,封面都磨白了,还要读,你会不会觉得烦?
有一次我想偷懒,跳过中间2行不念,谁知人家没好气地瞪了我一眼,抓起我的手放到我漏掉的地方,叫我补念。我觉得有点奇怪,这小子竟然知道这段内容在书的哪里,难道他已经会阅读了?
后来才晓得,孩子有这个“嗜好”是好事儿,预示着他快要开窍了,不制止,反而有助于大脑发育,让智力涨得比较快。
学骑车那会儿,不知摔了多少次跟头,可怪就怪在,某一天突然一蹬腿,自行车就稳了。根本没有人教你具体怎么平衡、蹬脚蹬、转弯,但就是会了。
这种“没使劲学却自动学会了”的过程,叫“内隐学习”。
脑科学家指出,人的记忆有内隐与外显之分。内隐记忆不用刻意去记,通过大量的接触和重复,大脑就能摸清信息里的规律和模式;外显记忆却要耗费大量的脑资源,很用心去记住。
虽说孩子抱着一本书,让你读上几十遍,确实很恼人。可是重复的力量是巨大的,能让小朋友变得越来越聪明,脑力咔咔往上涨:
1.强化脑回路
研究员找来3-5岁的小朋友,分为AB两组。他们让A组连续4天阅读同一本书,B组则连续4天阅读不同的绘本。结果发现,每天读同一本书的孩子,对故事细节的回忆更准确,对因果关系的理解也提高了约35%。
娃儿学东西时,神经元会相互连接并形成回路。这些回路刚形成时,连接是很弱的,需要反复刺激,才能连得特别牢。
没有两次阅读是完全相同的。孩子每一次听,耳朵捕捉的语调,眼睛看到的图画细节,依偎在怀里的感觉,还有当日的氛围,都是新的。
这些独特的瞬间感受,像一块块小小的拼图,不断丰富着他们对这个故事的完整印象和内心感受,不停地增强大脑连接。
为什么一个故事听多了,你才讲上一句,娃就能猜到后面发生什么呢?因为预测故事情节发展的回路越来越发达了,他一听就能立即给出反应。
我家娃以前压根不懂啥叫“吃撑了会肚子疼”,也不懂为啥“变蝴蝶需要茧”,把《好饿的毛毛虫》读得滚瓜烂熟之后,才搞清这些因果关系。
2.自动内化语言
孩子第一次听绘本时,会遇到很多新词。即使一开始听不懂,听两遍、三遍之后,这些词和概念就会联系起来。例如:
我家娃第一次听《猜猜我有多爱你》时,只觉得“爱”这个词,听起来有些暖暖的。
第三次听,开始明白“爱”和小兔子跳得高、手臂张得大这些动作有关。
听了十来遍后,有天他突然扑过来深深地抱着我,“妈妈,爱……像小兔子一样!”
那些原本抽象的词语,就在一遍遍的重复里,有了画面,有了温度,有了概念,变成了他能摸到、做到的东西。
有一天晚上,儿子甚至仰望夜空说,“没有闪闪发光的月亮,天空黑沉沉的。”经过反复阅读,他学会“闪闪发光”,明白了啥叫“黑沉沉”。这可是4岁小男孩平时不会说的词呀。
小时候,爸妈讲过的故事,唱过的童谣,哪怕我们已经成为了别人的父母,依然还记得。
重复的力量,不但让那些词汇、句子结构、语音语调,像细雨一样浸润大脑,让娃自然而然地掌握了语言的规则和韵律,还留下了温暖的种子,种进了他们的心田。
3.建立安全感
孩子的大脑天生就喜欢“知道接下来会怎样”。面对陌生又抓不住的东西,那种摇摇晃晃的不安感,最容易让他们感到焦虑。
他们每天都沉浸在未知的世界里,被新的体验和信息淹没,他能掌控的东西少得可怜。
为了给自己幼小的心灵寻找一个锚点,他愿意一遍又一遍地听那个熟悉的故事,反复验证接下来的情节,是不是真像他预测的那样。当他发现每次预测的情节都如期发生,他就会感到安心和快乐。
一位宝妈说,搬家后,3岁儿子每晚都缠着她读《小黑鱼》,“新房间,新的幼儿园,娃多少有点慌,大概只有这个老故事让他心里踏实。”
其实大人也一样,累了烦了,就想看那部刷了很多遍的老电影。因为熟悉的东西,像老妈煮的那碗面,总能让人心暖。
所以,当娃抱着那本封面都卷边的书,第N遍让你读时,别嫌烦。要知道,内隐学习是大脑最自然、最高效的方法之一。抓住这个时机,孩子智力一天比一天高,安全感拉得满满的,离开窍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