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学无止境”,在当下学历不断贬值的时代,提升学历也成了不少大学生毕业后的首要选择,但也恰恰因此,升学的考试竞争越来越激烈,无论是硕士研究生还是博士研究生,想获得一个学习的资格,已经越来越难、越来越卷了。
在网上经常能看到不同专业的硕博研究生吐槽自己的读研生活,其中最常见的一点便是组会、论文压力太大,而这些吐槽在备考生眼中却成了“无病呻吟”,很多还在筹备考试的同学会毫不犹豫的留言——如果让我考上研究生,我愿意天天开组会!
对于还没有开启读研生活的考生们来说,他们怎么也无法理解,为什么有些人通过了激烈的竞争,也争取到了读研的机会,却不懂得好好珍惜呢?这不仅仅是浪费资源,也是浪费即将到手的高学历啊,但事实证明,这样的现象越来越多了。
按照备考生的心态,如果争取到了读研的机会,无论是硕士还是博士,最关键的都是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努力学习、认真对待,争取顺利毕业,可当高校陆续公布清退研究生的公告后,也彻底颠覆了备考生的认知。
2025年春季学期的末尾,高校迎来了又一波研究生“清退潮”,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于7月9日发布《关于给予部分超期研究生按退学处理的公告》,拟对15名超期失联研究生作退学处理。
这些被退学的博士入学时间跨度从2011年到2018年不等,他们所学专业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等,吉大的马院学术地位颇高,凭借着其实力和影响力,这些学生若能顺利毕业,无论是选择体制内还是企业、高校,就业前景都会非常不错,也正因如此,这些研究生的选择才令人格外费解。
不止985吉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也发布公告,对28名在学校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内未完成学业的研究生作退学处理;上海师范大学2025年上半年对4名超过学校规定的最长修业年限不能毕业的研究生作退学处理。
除此之外,东北大学清退了1名研究生;北京化工大学对1名考生作出退学处理;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也均清退了一名研究生。
而在这场高校研究生“清退潮”之下,有一部分研究生是处于“失联”状态,让学校不得不对这些学生进行退学处理的,这样的退学原因曝光也令外界感到不解:他们当初费尽心力考入这所985高校的重点学科,为什么不珍惜呢?
以吉大为例,从时间跨度来看,最早入学的博士已经在校学习长达13年之久,而最晚入学的也已经超过了正常博士培养的年限,按照一般博士培养规定,博士学制通常为3-4年,最长学习年限一般不超过6年。这些学生显然都已大幅超出了正常学习时限。
在这种背景下,他们的“失联”或许也是无奈之举,当无法完成学业时,直接面对可能带来的失败感、羞耻感以及来自家人和朋友的质疑,对许多人来说都是一个艰难的挑战。
至于具体的情况,合理推测无外乎是几种可能:一种可能是他们已经凭借硕士学位找到了满意的工作,在学历提升和工作机会之间,一部分人选择了后者;另一种可能是这些博士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在职攻读,随着工作责任的增加,学业逐渐被搁置,最终导致无法按期完成学业要求。
而第三种可能,也是最令人担忧的一种情况,博士毕业门槛过高,使得一些学生望而却步。现今许多高校对博士毕业要求日益严格,除了完成论文答辩外,还需在核心期刊发表规定数量的学术论文。对于一些学科背景或研究能力相对薄弱的学生来说,这些要求很可能成为不敢尝试的挑战、
攻读博士学位是一条艰辛而漫长的道路,需要充分的心理准备和自我认知,因此在决定读博前,最首要的是慎重考虑自己的学术兴趣、研究能力以及未来职业规划,避免盲目跟风或仅仅为了获取一个学位而读博。
(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