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25年高考录取工作的深入推进,大部分地区基本上都完成了第一次普通本科批录取,现在正在进行普通本科批的志愿征集。
在一些地区近几天公布的征集志愿计划中,除了一些民办高校外,不少211、985高校的专业亦出现了空缺名额。
公办本科缺额,并非个例!
7月26日,在河南省教育考试院公布的普通本科批志愿征集名单中,一共有503所高校进行了志愿征集,其中不乏多所省属重点大学和多所985高校。
7月23日,云南省教育考试院发布了2025年普通高校招生第三轮征集志愿通知,云南多所省属重点大学赫然在列。
7月22日,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发布《2025年普通类常规批第2次志愿剩余本科计划》:126所高校在山东招生的本科计划里,居然空出了6050个名额。其中,多所公办本科仍有名额缺额。
7月21日至27日,广西招生考试院多次发布2025年本科批次征集志愿信息表,不少211高校有空余名额,还有个别985高校要征集。
……
这些来自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各异的省份数据,共同指向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公办本科院校,包括部分重点和知名高校,在2025年的招生中正面临不同程度的“招不满”挑战。这已非个别学校的偶然失利,而是较为普遍的现象。
面对公办本科院校缺额现象,必须澄清的是:招生缺额绝不等同于学校办学质量低下。
招生缺额,不等于学校差!
深入分析缺额专业和院校特点,会发现更深层次的原因。
现在很多高校都采用了专业组的录取模式,一个学校可能会设置多个专业组,每个专业组包含不同的专业。而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往往更倾向于选择热门专业组,对于一些相对冷门的专业组就可能出现报考不足的情况——缺额名单上,大量名额集中于传统的、被认为就业前景不明朗或学习难度较大的基础学科、长线专业(如某些理学、哲学、历史学专业),以及部分培养规模过剩、社会需求相对饱和或岗位吸引力不足的应用型专业(如某些管理类、部分工科细分方向)。
高校的地理位置也是影响生源的重要因素。位于经济欠发达地区、非省会城市或远离区域中心城市的公办本科院校,即使本身实力不俗(如部分省属重点大学或行业特色高校),在吸引优质生源方面也面临天然劣势。这种地域偏好,叠加对冷门专业的担忧,使得部分公办本科院校在招生中遭遇“双杀”,缺额问题尤为突出。即使是985或211高校,若地理位置不佳,其某些专业的招生也可能受到影响。
同时,新型大学、优质民办本科,以及认可度的优质职业院校,都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元的、可能更符合其个性化需求和职业规划的选择路径,分流了部分原本可能流向公办本科的生源。
{数据链接}
据百度热搜高考大数据平台数据(数据截至6月27日),2025年专业热度排名前十的专业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数字媒体技术、口腔医学、动物医学、电子商务、人工智能、临床医学、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国际经济与贸易。
生源竞争加剧的警钟,敲响!
2025年的招生缺额现象,或许只是未来更大挑战的序曲。一个更根本性的背景是:中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18岁左右)的总量变化。
教育部财务司原司长陈子季在《健全教育强国建设战略性投入机制》一文中提到,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前瞻性预测,2023—2035年全国学龄人口总规模呈现持续下降趋势。幼儿园、小学学龄人口已从2021年和2024年开始下降,高等教育学龄人口将在2032年达峰。
《我国出生人口变化对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的影响——基于2000年以来国家人口政策的分析》一文称,2035年以后,18岁高等教育适龄人口的大幅减少将直接导致高校生源数量进入快速下跌区间,未来高校将面临较严重的生源不足问题,部分高校由于生源数量锐减还将面临严峻的生存挑战。
在总量萎缩的背景下,拥有顶尖声誉、强势学科、优越地域或特色鲜明的高校依然能保持吸引力。而那些缺乏特色、地理位置不佳、专业设置滞后于社会需求、办学质量平庸的高校(无论公办民办),将首当其冲面临严峻的生源危机,部分院校甚至可能面临生存压力。
今年的公办本科缺额现象,可以说是人口结构变化趋势提前投射到招生市场的一次预演。它警示我们,生源总量的“天花板”已隐约可见,高校必须未雨绸缪。
“随着少子化现象日趋严重,未来中国高等教育的总体规模会萎缩,部分办学质量不高,又无特色的高等学校会面临关停并转的局面。”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高等教育研究院副教授乔锦忠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专访时预测。
清华大学教授、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李志民认为,我国应建立大学淘汰机制,每个高校都应认真思考自己今后的定位,特别是对那些招生占比大,社会需求少,又不是学校的优势学科,要坚决调减招生计划。
2025年多地公办本科院校出现的招生缺额现象,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它敲响了生源竞争加剧的警钟,也揭示了考生在专业选择上日益增强的自主性和务实性。高校的“金字招牌”效应正在相对弱化,专业的真正实力和良好声誉正成为吸引考生的关键所在。同时,即将到来的高等教育学龄人口达峰与下降趋势,意味着未来的挑战将更加严峻。
然而,危机中也孕育着变革的机遇。这迫使高校必须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发展,从同质竞争转向特色突围。主动优化专业结构、大力提升培养质量、用心打造特色优势、积极拥抱招生变革,是其在变局中赢得主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招生缺额不是终点,唯有积极适应、主动变革的高校,才能在未来高等教育的格局变化中持续发展
来源:麦可思研究整理自教育部网站、光明日报、国家统计局网站、高等教育研究、麦可思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