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时期,主持编绘禹贡地域图并提出制图六体的是地图学家裴秀。
裴秀(224年-271年),字季彦,是河东郡闻喜县(今山西省闻喜县)人。他是三国至西晋时期的政治家、学者,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地图学家。裴秀在地理学上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他对传统地理文献的整理以及对地图绘制理论的创新。
禹贡地域图是一部重要的历史地理著作,它基于古代经典尚书·禹贡进行编绘,旨在展现当时中国的地理状况。这部地图集不仅记录了自然地理要素,还包含了人文地理信息,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地理具有重要价值。
裴秀提出的“制图六体”是中国古代地图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制图六体”包括比例尺、方位、距离、高程、坡度和形状六个方面,这六个方面构成了绘制精确地图的基本原则。这一理论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古代地图绘制技术的发展,影响深远。
魏晋时期的【 】因主持编绘《禹贡地域图》和提出“制图六体”而被称为地图学家。
A.阮籍
B.嵇康
C.裴秀
D.向秀
C
约在泰始四年至七年(268~271),裴秀主编完成《禹贡地域图》18篇,它是中国有文献可考的最早的历史地图集,并在序言中提出了绘制地图的6项原则,即著名的“制图六体”,为中国传统地图(平面测量绘制的地图)奠定了理论基础,裴秀因此被称为中国传统地图学的奠基人。
扩展知识
“制图六体”是:
一曰分率(比例尺),用于测定地区的大小;
二曰准望(方向),用于确定各地物的方位;
三曰道里(距离),用于确定道路的理程;
四曰高下(高取下,取下为水平直线距离);
五曰方邪(方取斜,取斜为直线距离);
六曰迂直(迂取直,取直为直线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