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秀区旧部前小学的礼堂里,三年级学生用软糯的粤语唱起《月光光》,“月光光,照地堂……” 童声穿过人群,台下不少家长举着手机录像,镜头里的孩子认真又投入,镜头外的眼眶悄悄红了。这堂课上,老师把老广州的童谣、街巷里的讲古、骑楼间的故事都编进了教案,放学回家的孩子,脱口而出的是一句带着雀跃的 “妈咪,今晚食咩餸?”
这样的场景,未来将在广东更多校园里上演。根据全省最新规划,2025 年起,85% 的中小学将开设粤语相关课程。具体方案已在酝酿中:明年 3 月前,针对不同学段的新课标将正式出台 —— 低年级学生通过传唱童谣感受语言韵律,高年级则在历史课中融入粤语文化,从 “话” 里读懂地方的前世今生。此外,还将挑选 3 到 5 所学校作为示范基地,带动上万师生参与 “讲古”“方言剧” 等活动,让粤语从课本里 “走出来”,变成能聊、能演、能传承的活态文化。
但校园里的努力,需要家庭与社会的 “接力”。不少家长发现,孩子在学校能说几句粤语,回家一换环境,又自然切换成普通话 —— 毕竟,日常交流中若少了 “食饭啦”“得闲倾” 的语境,语言便难有扎根的土壤。其实不必纠结自己的口音是否 “标准”,多一句方言对话,就是给孩子多一次练习的机会;电视里、广播中、短视频平台上,若能多些粤语的影视、音乐、科普内容,让孩子觉得 “讲方言” 很酷、很潮,而非 “老土” 的符号,语言的生命力便会更旺盛。
说到底,语言从不是用来考试的工具,而是藏在记忆里的 “回家的声音”。它带着街巷的烟火气,裹着家人的温情,是一代人对地方最深的眷恋。今晚回家,不妨试着对孩子说一句 “我爱你”—— 用粤语,那声音里,或许藏着意想不到的柔软与亲切。
相关消息摘自“星眸璀璨”,不代表本站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