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ional Scholarship
国奖风采录
邓亲俊,男,汉族,2003年1月生,群众,常州大学华罗庚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2021级学生。曾获校特等奖学金、2024年“天正设计杯”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叁等奖、2024年全国大学生化工实验大赛华东区特等奖、2024年“传艺钠电杯”江苏省大学生化学化工实验竞赛特等奖、2022年“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江苏省二等奖、2022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C类二等奖,曾获“校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邓亲俊始终秉持着这一信念,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前行。他深知,每一次的成长都源自无数次的尝试与失败,每一次的突破都凝聚着汗水与智慧。邓亲俊相信,只要心怀信念,坚定前行,就能找到最好的自己。
初遇挫折,坚定自我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学习的道路充满了荆棘,我们总是在披荆斩棘的过程中变得愈加坚定。收到常州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邓亲俊就被“寻找最好的你”几个字所吸引,那是华罗庚学院的招生宣传手册。随后通过官网、公众号的各种新闻,他看到了神采奕奕、意气风发的华院学子,他下定决心要进入华罗庚学院,渴望像他们那样成为拔尖的创新人才。邓亲俊毫不犹豫地,报名了华罗庚学院的选拔考试。入学前,他提前自学了高等数学,准备迎接接下来的初试。
然而,现实给踌躇满志的他泼了一盆冷水——录取名单里没有自己的名字。看着那些被选拔上的同学,羡慕、不甘、难过种种情绪交织在一起,他在心里问自己,为什么努力了却没有结果呢?但邓亲俊从未怀疑过自己的实力,很快他调整好了心态,以更加积极主动心态的投入到学习中。比起其他同学刚上大学时“放飞自我”的状态,邓亲俊深知大学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并对自己的学习做出了明确的规划。课上,他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的课堂提问;课后,他主动探索,广泛阅读图书馆的专业书籍。他就像一块海绵,充分吸收着一切新知识,利用一切碎片化时间提升自己。
纵有疾风起,人生不言弃。持之以恒的努力终于迎来了好结果。邓亲俊获得了专业绩点第一的好成绩,平均学分绩点高达4.55,并且一次性通过了大学英语四六级,给自己大一的学习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凭借着优异的表现,邓亲俊如愿进入了华罗庚学院。他深知,这不是终点而是大学生活的新起点,进入了精英学院不仅意味着可以与优秀的同学交流学习,拥有更加广阔的平台和更多更好的机会,同时也意味着需要面对更加繁杂的挑战和困难,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
知行合一,挑战自我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进入华罗庚学院后,邓亲俊在专业学习之外,更加关注各种学科竞赛,他深知实践运用对学习的重要性。因此,他不断地为学科竞赛做各种准备,只有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深厚的知识底蕴,才能在竞赛实践中立于不败之地。终于邓亲俊通过层层选拔,在大三时成为竞赛团队中的一员,参加化工实验大赛的省赛与国赛。
为了准备比赛,在大三的暑假他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查漏补缺化工专业知识,日复一日地泡在实验室。结果参数的误差、实验环境的艰苦、考研同学的努力,邓亲俊突然发现只有自己仍然挣扎在竞赛这条道路上。他不是没有动摇过,但还是决定摒弃外界的纷扰,遵循本心专注自身,调整心态,以最好的状态完成这项挑战。功不唐捐,玉汝于成。在“传艺钠电杯”第八届江苏省大学生化学化工实验竞赛中,他以化工组第一名的好成绩斩获个人特等奖。此外,他还以队长身份参加了注重创新和实用的化工设计大赛,历时几个月的努力,邓亲俊也近乎完美地完成了这项挑战,不仅设计出了一个既符合化工原理又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工艺流程,还和队员们共同取得了国家三等奖的好成绩。
饮水思源,收获自我
除了认真学习,邓亲俊还积极参与各类文体志愿活动。他深知,一个全面发展的大学生,不仅需要良好的专业素养,还需要积极投身社会服务。“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他连续两年回到高中母校,与学弟学妹们进行深入的交流与分享,希望能够将自己的经验和心得传递给更多的人。在回访活动中,看着学弟学妹们憧憬的眼神,他详细描绘了自己充实的大学生活,并且认真细致地解答了他们的困惑。同时,他还积极宣传常州大学的校园文化、师资力量和办学特色,鼓励学弟学妹们报考常大。
此外,邓亲俊还积极参加学校的招生志愿工作。高考志愿填报季,他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和负责的态度投入到志愿工作,坚守在招生热线旁认真对待每一个咨询电话,仔细回答每一个问题,每一句“谢谢”都让他成就感满满。不管是返校宣传还是招生服务,这些社会实践都让邓亲俊成长良多,更是收获了学业之外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刃也,每一份荣誉皆源自不懈的奋斗与汗水。过往的挫折不过是通往梦想彼岸的垫脚石,那些挑战与磨砺已化作他心中最坚实的盔甲。如今,怀揣着对梦想的无限热忱,邓亲俊将继续以坚定的步伐行走在逐梦之路上。翻山越岭,披荆斩棘,不畏风雨,只为找到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