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现在不少大学生在规划这事儿上确实有点“佛系”,不是不想好,就是动不起来。为啥呢?我琢磨着,可能跟这几个事儿有关系。
首先,从高中到大学这坎儿跨得太猛,好多人还没回过神来。高中时啥都有人管,每天几点上课、做啥作业、考啥试,老师家长都给安排得明明白白,咱们跟着走就行。可到了大学,突然没人天天盯着了,课表自己排,时间自己安排,连食堂吃啥都得自己拿主意。这种“自由”来得太突然,反而让人慌了神,不知道该咋规划,干脆就先混着,走一步看一步。
再就是,目标感有点模糊。高中时目标特明确——考个好大学。可真进了大学,这目标没了,新的又没立起来。有人说想找好工作,可“好工作”是啥样?没人能说清。有人想考研,可为啥考、考啥专业,自己也没琢磨透。就像在大雾里走路,看不清方向,自然就不想费劲规划路线了。
还有,现在信息太多太杂,反而让人没了头绪。打开手机,到处都是“月入过万的副业”“三年逆袭985硕士”之类的内容,看着别人好像都有清晰的路,再看看自己,更迷茫了。本来想规划一下,结果越查越乱,觉得这也难那也不适合,最后干脆放弃,觉得“反正规划了也赶不上变化”。
而且,大学生活里诱惑真不少。游戏、追剧、聚餐、社团活动……每天的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规划这事儿吧,见效慢,不像打一局游戏能立马爽一把。今天想“从明天开始好好规划”,到了明天又被新的玩乐吸引,拖延着拖延着,就成了习惯。
另外,有些学生可能有点怕失败。规划好了就得执行,执行过程中要是没做好,怕被别人笑话,也怕自己失望。比如想考个证,规划了每天学两小时,结果没坚持下来,就觉得“我果然不适合规划”,干脆就不主动想这事儿了,省得给自己添堵。
还有家庭的影响。有些家长总说“你只要好好学习,找工作的事儿爸妈帮你搞定”,这话听多了,学生可能就觉得“反正有退路”,没必要自己费劲规划。或者家里给规划好了路,比如“毕业考公务员”“回家继承生意”,学生自己就算有别的想法,也懒得争了,干脆被动接受。
当然,也不能全怪学生自己。大学的引导有时候也不太到位。有些学校的职业规划课太理论,老师照着PPT念,讲的案例离学生太远,听着跟没听一样。想找老师聊聊吧,要么找不到,要么聊几句就被打发走,慢慢也就不想主动去规划了。
说到底,还是没尝到规划的甜头。要是有人试过一次“规划-执行-达成”的过程,比如规划期末复习考了个好成绩,规划实习找到了心仪的岗位,肯定就想接着规划下去。可大多数人还没迈出那一步,总觉得规划是件麻烦事儿,不如随波逐流来得轻松。
其实啊,规划这事儿不用一开始就搞得特复杂,哪怕每天定个小目标,慢慢找到感觉,主动性自然就上来了。怕就怕一直等着、耗着,等毕业那天才发现,别人都有方向了,自己还在原地打转。
下一篇:学西点,该如何选择专业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