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迎来20周年,皖西学院的青年学子们用理论研究、实地实践、热议分享等方式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绿色画卷。近日,该校围绕这一主题开展系列活动,让生态理念从纸面走向生活,从校园延伸至社会,成为青年群体的行动自觉。
理论筑基 + 校友传经:为绿色发展注入“智慧动能”
生态理念的扎根,离不开理论土壤的滋养。皖西学院的教师们早已行动起来,一批聚焦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成果相继出炉:陈静、张岩以金寨县为样本,剖析“生态立县”如何让绿水青山变成“幸福靠山”;汪功平、袁维海则从粮食安全切入,呼吁以“大食物观”守护“舌尖上的绿色”;汤家玲、马荣等学者在《皖西学院学报》撰文,解读中国在全球生态治理中的引领作用,让“中国方案”的世界意义愈发清晰。这些研究既有全球视野,又接地方地气,为青年理解生态理念提供了扎实理论支撑。
而一场特殊的“校友座谈会”,则让理论与实践来了一次深度碰撞。8月14日,环境与旅游学院的校友们线上线下齐聚一堂,为在校学子们提供了绿色发展的“实战指南”。广西师范大学戴其文教授从理念本源出发,强调“两山”理念是破解“发展与保护”矛盾的钥匙;阜阳师范大学白如山副教授带着地方实践经验而来,讲述如何用科技创新让生态资源变成“摇钱树”;孙贤斌教授则聚焦大别山生态屏障,支招如何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同时,让生态产品“有价可依”。“要把论文写在大别山的山坡上,写在淠河的岸边上。”李远平教授的这句话,让在场青年深受触动—— 理论不是空中楼阁,而是要用来解决真问题。
青春实战场:从校园到社区的“绿色接力”
“弯腰捡垃圾的样子,才是青春最酷的姿态。”8月14日清晨,淠河国家湿地公园里,皖西学院环境保护者协会的同学们已经忙开了。他们戴着手套,拎着垃圾袋,沿着河岸“地毯式”清理烟头、塑料瓶,连草丛里的碎纸屑都没放过。3个小时后,几大袋垃圾被分类打包运走,原本有些杂乱的河岸露出了整洁的原貌。“以前觉得环保是‘大道理’,亲手清理后才懂,守护家园就是从捡起一片纸开始。”协会成员曹雨佳擦着汗笑道。
而绿色环保协会打出的“线上 + 线下”组合拳,更让低碳理念“破圈”传播。8月13日至16日,他们针对“低碳 = 降低生活质量”的误区,邀请环境专业学生设计“碳足迹拆解课”,用“每天少用1个塑料袋,一年能减3.6公斤碳排放”这样的具体数据,把抽象概念变成“可操作指南”;校园里的海报也玩起了“场景化”——对比“骑共享单车vs打车”的碳排放量差异,附上“碳足迹查询小程序”,让同学们一看就懂、一学就会。
社区里的宣讲则更加“接地气”。面对60多位中老年居民,同学们把“低碳”翻译成“买菜带布袋能省塑料袋钱”“空调开26℃既舒服又省电”,还请社区“低碳达人”分享“淘米水浇花”“旧衣服改抹布”的小妙招。如今,社区里主动垃圾分类的居民多了,买菜拎布袋的老人成了“时尚标杆”——这场“从知道到做到”的转变,正是青年行动力的最好证明。
青年说・绿色志:把生态担当写进青春坐标
“全球生态日不是日历上的一个符号,而是我们每天的生活方式。”新闻学专业凌苏的话,道出了许多同学的心声。在皖西学院,“绿色”早已融入校园日常:教学楼里的“人走灯灭”提示、宿舍楼下的分类垃圾桶、图书馆的“无纸化借阅”系统,还有同学们自发组织的“旧物交换市集”,都在诉说着青年对生态的理解。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彭徐玉认为,“守护地球村没有旁观者”,“我每天自带水杯,买水果时拒绝一次性网套,看似小事,聚起来就是大力量。”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刘佳玲则把目光投向身边人:“上周我带着家里人参加了社区垃圾分类督导,现在她们扔垃圾前都会先‘琢磨’一下。”
而土木工程专业周稳进的思考,更显专业担当:“我们专业课学了海绵城市、绿色建材,未来我想把这些知识用在生态修复项目上,让建筑也能‘呼吸’,让工程与自然和谐共生。”从日常践行到专业探索,皖西学院的青年们正用自己的方式,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书写成青春最动人的答卷。
从理论研究到实地实践,从校园之内到社区之中,皖西学院的全国生态日系列活动,让“绿色”成为青年群体的鲜明底色。正如一位同学在活动感悟中所写:“青春的力量,就该用在守护绿水青山上——这是我们写给未来的承诺,更是刻在当下的行动。”
(黄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