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溃与自愈反复上演,在四下无人的角落,我将破碎的坚持一片片拾起。” 我的申请之旅既平淡又刺激,那些努力奋战的日夜、精心准备的文书、满心期待的煎熬,都化成了成长的印记。我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一场自我攀登,学会了坚持,懂得了放下,看见了自己无限的潜能。虽然暂时无法踏上留学之路,但我无比感恩这段旅程!
我来自广西的一个小县城,小时候的记忆里满是走路上下学、农忙假期收稻谷、在楼顶晒稻谷的画面,从未想过 “留学” 会与自己产生交集。初高中时,我秉持着家里 “好好学习” 的叮嘱,一门心思扑在书本和习题上,没有社交娱乐,也很少接触外界讯息,生活就在家与学校之间往返。
高考成绩出来后,我对未来有自己的意向,包括地区和专业选择,但大人们总觉得他们的想法更正确,作为孩子的我被默认没有选择权,最终听从了家人意见选了本科专业。可我并不喜欢这个专业,随着学习深入愈发痛苦,大二时甚至决心回去复读。但家人纷纷劝阻,加上高中打压式教育的阴影,复读计划最终落空。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外出时听到别人谈论 “留学”,当时觉得这事儿既需要好成绩又要高费用,对我来说遥不可及,却也悄悄埋下了向往的种子。复读计划落空后,我开始认真对待学习,成绩慢慢提升。大二下学期和家人去广州旅游时,聊起考研和留学,家人表示都支持。大三上学期,我看到学姐在指南者老师帮助下申请成功的朋友圈,立即咨询了指南者。
和指南者老师接触后,他们分析我的成绩单,根据我的意愿筛选地区和专业,凭借丰富的数据库和本校学姐学长的录取案例,给了我全面的留学指导。我当即决定签约,正式开启申请之路。
刚入大一时,我对学业没太多深刻认知,觉得成绩过得去、不挂科就行。疫情期间校园生活转为线上,居家学习的我彻底放飞自我 —— 腾讯会议里老师讲课,我盯着手机刷资讯、吃零食,课余还常约朋友玩密室逃脱。直到期末临近,才慌慌张张抱书复习、刷教学视频,只为顺利通过考试。
大二上学期,我收起贪玩的心,开始认真对待学业。虽然有些课程提不起兴趣,但还是逼着自己钻研,多少学到了些专业知识。不少课程难度颇高,考完试同学们都在抱怨出题难,成绩公布时我却惊喜地发现考得不错,暗自庆幸努力没白费。到了大二下学期,留学的想法愈发坚定,我深知一份漂亮的成绩单是叩开名校大门的关键。
在指南者老师的建议下,我开启了 “自我挑战”:大三重修专业课。重修像攀爬陡峭山峰,熟悉又陌生的知识点需要重新梳理、理解、吃透,我咬紧牙关坚持下来,硬是把课程重学了一遍。同时,老师提醒我实习经历能提升申请竞争力,我便主动寻觅实习机会,在实践中锻炼自己,让简历更丰满。
可命运却在关键时刻开了个残酷的玩笑。大四刚开学,就在申请逐步走上正轨时,家里传来噩耗 —— 经济状况急转直下,无力承担留学费用。我像从云端跌入谷底,满心憧憬化为泡影,留学计划被迫搁置。起初我无法接受,满心不甘与委屈,常躲起来哭,既惋惜过去的努力功亏一篑,又心酸申请花的钱打了水漂。
一次次和家人推心置腹交谈后,我慢慢接受现实,情绪渐渐平复,最终决定:即便无法出国,也要坚持完成申请。对我而言,结果已不重要,我只想放下遗憾,给自己一个交代 —— 想知道那些挑灯夜战、刻苦学习、奔波实习的日子是否有意义,期盼得到名校认可,为一路付出画个句号。
回顾这段旅程,我从不敢设想留学的农村娃,竟真的完成了申请,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收集资料、写文书、准备面试时,我才发现留学并非遥不可及,也在过程中重新审视自己,挖掘出潜力与优势。收到爱丁堡大学 offer 时,我甚至没第一时间察觉惊喜,因为申请中已全身心沉浸,结果成了水到渠成的馈赠。我没奢望四申四中,可怀揣平常心时,喜讯却接连而至,喜悦远超想象。
这段旅程还有诸多意外之喜:结识了志同道合的朋友,指南者老师用专业规划助我过关斩将,课余旅行领略风土人情、开阔眼界,为我注入能量。
最后分享些申请经验:大一别虚度,扎实学好每门课,提高分数,课上互动、课后作业都要认真,养成思考总结的习惯;语言学习宜早不宜迟,国外对口语有要求,考察重点和方法与四六级不同,需提前规划突破;有实习、竞赛经历能锦上添花,提升竞争力。
成长路上,父母亲戚、老师的建议未必都契合需求。他们常以 “过来人” 自居,但眼界、格局未必与年龄成正比,有时受限于经历,难提供精准引导或多样选择。关键时刻要遵从内心,不被外界声音过度束缚。人生是未知的奇妙体验,不是刻板的完美演绎,要多肯定自己 —— 大学中在不同角色切换、肩负责任、打理生活的我们,真的超级棒!多给自己夸赞,少些严苛评判,享受大学时光,去思考、学习、旅行、生活,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上一篇:请提供需要改写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