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被安排到电子厂实习,反映出如今大学实习存在专业严重错配、学校管理失职、企业逐利驱动、制度保障缺失等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专业与实习内容严重错配:医学生的核心培养目标是掌握临床技能和医学知识,但电子厂实习内容多为流水线组装、产品检测等,与医学专业毫无关联。这种错配导致学生无法通过实习提升专业能力,甚至可能因长期从事重复性体力劳动产生职业认知偏差。
学校管理失职与利益驱动:部分高校为完成实习指标或获取企业合作费用,选择将学生“批量输送”至非专业对口企业。例如云南商务职业学院与电子厂签订协议,通过克扣学生工资(工厂支付25元/小时,学生仅得19元/小时)获取差价,同时以“不实习不发毕业证”强制学生参与,暴露了学校在实习安排中的管理漏洞和利益输送问题。
企业逐利与劳动力需求:企业接收实习生可降低用工成本,尤其电子厂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常通过校企合作获取廉价劳动力。部分企业甚至与学校签订排他性协议,垄断实习生资源,进一步加剧了实习市场的扭曲。
制度保障缺失与监管乏力:尽管教育部等八部门明确要求实习内容需与专业相关,但部分高校仍通过“劳务派遣”等模糊合同规避监管。同时,学生维权意识薄弱,加之实习信息分散、渠道单一,导致权益受损时难以有效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