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由指南者留学主办的“新章·破圈·融合”留学行业研讨会在上海锦江汤臣洲际大酒店拉开帷幕。
众多留学行业的专家、学者、院校代表以及从业者,相聚于这场研讨会,共同探讨在全球教育格局不断变化的背景下,留学行业的新趋势、新挑战与新机遇。
两大趋势席卷留学行业,融合与数字化成破圈之法
研讨会伊始,指南者留学创始人张宁致开幕辞。
张宁在留学领域深耕多年,凭借其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卓越的领导能力,将指南者留学打造成了行业内的知名品牌。
他注意到,未来3-5年留学市场,已经看到两个非常明显的趋势变化。
一是选择出国的留学的学生会越来越以就业为导向,专业和学校排名成为家长考虑留学的最重要因素。
具体而言,这主要体现在一些世界排名更高的学校,如中国香港、新加坡等排名前50的学校,越来越受家庭的一些认可;以及人工智能、数据科学这些代表着未来行业先进生产力的专业,越来越受到家长和学生的喜爱。
二是在留学地区选择上,越来越关注留学的性价比。
故而可以看到像亚洲留学的地区和国家,新加坡、马来西亚、中国香港、日本等留学生体量会越来越大,而英国、美国等国家,因为留学费用较高,而相对选择减少。
事实上,张宁所言非虚。
NAFSA调查指出,高达78%美国的大学已经预期本硕学生的国际招生人数都会下滑;另一方面,香港顺势而上成为“新顶流”。
最近在无线电视节目《讲清讲楚》中,香港教育局局长蔡若莲透露,香港八所大学近期收到的1100多宗咨询,不仅有被哈佛录取的学生,也包括很多原本计划去其他美国名校的申请人。
这些学生当中,有的已经拿到了美国大学offer,只等签证下来了就能去;还有一些已经在美国上学,但因为种种原因决定中途转学来香港。
由此可见,留学行业正面对当下多变且复杂的宏观环境,2025年的国际教育和留学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机遇和挑战。
但张宁也指出,从留学目的地的多元化拓展,到留学服务内容的深度创新,一切变革背后又都蕴含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他认为,“破圈”成为了当下的主题,突破传统模式与服务范畴,数字化是解决该问题的核心手段与升级必经之路。
13年来,指南者留学就一直通过流程线上化、数据化、智能化,不断为服务品质赋能。
尽管数字化转型需长期投入且过程艰苦,但为满足客户对服务品质日益增长的确定性需求,这是留学行业实现服务品质跃升、迈向服务业上游的必然过程,也是指南者留学的坚定选择。
与此同时,张宁认为从留学咨询、申请服务,到境外学习支持、归国就业指导,关乎申请服务的每个环节都需要实现深度融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为学生提供一站式、个性化的留学解决方案,亦是融合破圈之法。
其中,张宁还强调,在留学服务上,标准化是个性化前提。
“过往的思维更多的是讲服务定制化,固然能为部分学生提供不错的服务,但过度关注这个点,不仅成本高,也很难覆盖到更大的留学生群体,所以回头看,只有做到每个服务模块的标准化以后,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
各地积极调整留学政策,中西教育更讲究有机结合
另外,会上,各留学目的地也有相关院校代表和专家进行了分享。
英国文化教育协会教育市场经理武新平分享了英国留学趋势,他坦言,当下的留学环境中,英美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但同时,他也认为撇开经济因素,只考虑教育质量,从全球排名前十的大学来看,美英两国无疑仍是首选。
以英国为例,其拥有众多世界顶尖学府,在多个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和教学水平均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可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和优质的教学资源。
另外,为了应对留学趋势的变化,英国留学政策已给出一系列的积极调整。
英国政府放宽了部分签证政策,延长了毕业后工作签证的时长,这为留学生在英国积累工作经验、提升职业竞争力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在院校申请方面,随着中国学生申请数量的持续增长,英国高校也在不断优化招生流程,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化特点。
再到新加坡成为留学热土的新趋势上,南洋理工大学的硕士招生官Alvin Tay也观察到近两年申请来新加坡留学的学生人数持续增长,为此新加坡政府也在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致力于打造世界一流的教育环境。
以南洋理工大学为例,其每年都会新增6-8个新专业,如数据科学、人工智能、生物医学工程等融合型新兴项目,旨在为全球学生新增近500个名额的升学机会。
不过,即便如此,Alvin Tay也坦言,依然是供不应求。
而除了扩招外,新加坡也为学子提供了丰富的实习和就业机会。
据其透露,留学毕业生在毕业后实际上可以申请延长逗留一年,可通过长达一年的实习时间找到工作,从而顺利转为工作签证,继续留在新加坡。
此外,此次大会上,围绕中外合作办学与留学服务创新发展、国际化人才培养与文化共融等核心议题,西交利物浦大学未来教育学院副院长王文、上海宏润博源高级中学执行校长刘刘作为代表嘉宾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王文认为:“近年来,国内高等教育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关注国内优质教育资源。以西交利物浦大学为例,作为中外合作办学的典范,这些年来在产学研融合、融合式教育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学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兴趣为驱动、研究为导向’的教学理念,鼓励学生关注现实世界中的真实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中国高等教育与国外院校的一个空白。因此,西交利物浦大学也逐渐获得了越来越多家长和学生的认可与青睐。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走出去接触更加多元化的世界,依然是十分重要的。这也是为什么西交利物浦大学有超过80%的学生在本科毕业后依然选择赴海外深造,继续提升自我。尽管大环境有所变化,但学生们的留学需求依然存在,并将长期存在。”
而从融合式教育的角度出发,她认为,科技创新本身也是融合式教育,在chatgpt和deepseek掀起的新一轮AI浪潮中,教育本身也在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AI变革,这对从业者和学子们都提出与AI融合合作的新命题。
上海宏润博源高级中学执行校长刘刘表示,中国的孩子在国内读完高中再留学会更有利其未来发展,因为从文化角度而言,国内教育会让孩子理解并学习中国文化,而这些文化滋养会让孩子有“根”,成为了其未来探索国际文化的“光”。
“在国内读国际学校,可以尽可能让孩子和母体文化以及家人多一些链接,再去国外去会让孩子更有力量,这是一个很好的过度。”
另外,刘刘认为留学,融入一个国家不是目的,而是要让孩子可以正视并挑战自我,去学习成长的过程。
最后,针对“国际教育的目标,如何培养全球胜任力的学生”这个议题,嘉宾们一致认同:中国教育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而国外教育则更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而将两者有机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优质的教育服务方为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