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两院院士增选名单揭晓,浙江省高校以8所高校52人上榜的成绩引发关注,其中浙江大学独占39席,占比高达75%,在全国排名第三,延续了其“双一流”高校的领跑地位,处于断层领先。
值得关注的是,浙江工业大学、西湖大学等6所非“双一流”高校贡献了13人,占比约为25%,形成“一超多强”的格局。从学科分布看,计算机科学、基因编辑、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候选人占比超 40%,与浙江省“数字经济强省”“生命健康科创高地”等战略高度契合。
这种现象既体现了浙江大学在基础研究领域的深厚积淀,也折射出浙江省高等教育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战略转型。
浙江省高校在2025年中国两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的上榜人数,表现较为突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大家思考。
1、政策赋能,制度创新激活科研活力
浙江省近年推出“编制在高校、工作在平台、服务在企业”的人才共享机制,打破传统科研体制壁垒。浙江理工大学与浙江省现代纺织技术创新中心实行“双聘制”,吴金丹团队研发的超高强纤维防弹材料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并实现产业化应用。
这种机制使科研人员既能依托高校平台开展基础研究,又能对接企业需求实现成果转化,形成“实验室—中试基地—生产线”的闭环。
此外,浙江省财政对高校科研投入持续加码,2025年上半年科学技术支出同比增长15%,重点支持基因编辑、人工智能等“卡脖子”领域。
2、学科布局,前沿领域的精准卡位
浙江大学在数学、物理学等基础学科保持优势的同时,重点布局人工智能、脑科学等交叉领域。39岁的刘一峰教授在数论与代数几何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其研究被国际同行评价为“开辟了朗兰兹纲领的新路径”。
西湖大学以“小而精”的学科布局在基因编辑、多肽自组装等领域实现弯道超车。黄志伟团队在《自然》发文揭示T细胞受体激活机制,王怀民实验室利用AI模型TransSAFP预测多肽自组装行为,效率提升百亿倍,相关成果已申请国际专利。
浙江工业大学依托化学工程与技术A学科,与中石化合作开发绿色催化技术,机械工程学科参与高铁轴承国产化项目,解决了多项“卡脖子”难题。
3、人才战略以金字塔型梯队的构建
浙江省通过“鲲鹏行动”“万人计划”等引才工程,形成“顶尖科学家—中青年骨干—青年才俊”的三级梯队。宁波东方理工大学引进10余名院士和20余名国家级人才,组建全固态动力电池研发团队,获批浙江省重点实验室。
浙江大学实施“求是青年学者”计划,近五年引进35岁以下青年教师超200人,其中40%入选国家级人才项目。这种“老中青结合”的人才结构,既保障了科研传承,又注入了创新活力。
4、产教融合成为科技成果的转化引擎
浙江省高校与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超300 个,形成“高校出题、企业答题”的协同创新模式。浙江工业大学与海康威视合作开发智能测量设备,使工地测量效率提升了三倍;西湖大学与华东医药合作推进基因编辑技术临床转化,首个针对遗传性眼病的CAR-T疗法进入Ⅱ期临床试验。这种深度融合使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周期缩短至18个月,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尽管浙江省高校在工科、生命科学等领域表现突出,但在基础学科领域仍存在短板。其中,数学、物理学候选人仅占总数的1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未来需通过设立基础学科专项基金、建设数学中心等举措,夯实原始创新根基。主要出路和举措应该立足于。
1、国际化水平的提升
浙江省高校在国际顶级期刊发文量、国际学术组织任职人数等指标上,与北京、上海高校仍有差距。建议通过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建立联合研究中心等方式,提升国际学术话语权。西湖大学与哈佛大学共建的基因编辑联合实验室,已在《细胞》等期刊发表合作论文12篇。
2、重视新兴高校的培育
西湖大学、宁波东方理工大学、之江实验室等新型研究型机构虽已崭露头角,但在学科积淀、学术声誉等方面仍需时间积累。建议通过“一事一议”政策,在人才引进、平台建设等方面给予特殊支持,打造更多“西湖大学式”创新引擎。
浙江省高校此次院士增选的亮眼表现,本质上是其“政策——人才——学科——产业”四位一体创新生态的集中体现。从浙江大学的“顶天”基础研究,到西湖大学的“立地”技术突破,再到浙江工业大学的“跨界”产教融合,浙江省正在构建一个既符合学术规律、又紧扣产业需求的科研创新体系。
这种生态化的发展模式,不仅为其他省份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更预示着中国高等教育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范式转型。未来,随着甬江实验室、东海实验室等高能级平台的建成,浙江省有望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