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我是瑞秋。
开学在即,想和大家聊聊关于孩子学习的一些观察。
这个暑假,我们家三个孩子其实大部分时间都在玩,去荷兰周围的几个小国兜了一圈,去了好几个博物馆,打卡最多的还是各种户外活动,孩子们几乎都在外面跑。
相比之下,学习的时间可比玩耍的时间少得多,孩子们仅仅只是在睡前学习一个小时左右。
不过我却有一个意外的发现,他们的学习效率竟然出乎意料地高。
我本以为,孩子们的心会不会玩野了,以至于心静不下来、无法专注学习,没想到情况正好相反。
经过一段时间的开心地玩耍,他们整个人都处在很放松的状态,这时候的大脑仿佛被按下“快进键”,变得更加活跃敏捷,思考问题的速度更快,作业完成效率也更高。
很多时候,孩子学不进去、学习效率低下,并不是知识本身有多难;
而是他们的大脑里装载了太多东西,数不清的杂念、沉重的压力、复杂的情绪,以及对学习的反感……
这些才是真正阻碍他们学习的因素。
暑假的最后一周,我们应该帮孩子打打气,整理心情,让他们以更好的状态迎接新的学期。
1
在开心的状态下,学习效率更高
不得不说,现在孩子的学习压力真的很大。
要学的科目太多,每个科目都有作业,孩子们常常会有一种“作业是怎么也写不完”的感觉。
这种感觉很可怕。
就像在长跑时,如果你知道有终点,心里清楚只要咬咬牙坚持下去,总有一天能到达终点,那么再累也有力量往前跑。
但如果你发现无论多努力、花多少时间都看不到尽头,刚完成一个任务,后面还有无数个在等着,心里就会冒出“这什么时候才是个头”的念头。
久而久之,自然会生出一种挫败感:“反正做不完,努力还有什么意义?”
孩子对学习的抗拒,往往就源于这种“看不到头”的绝望感。
于是,一想到学习,就立刻与痛苦挂钩;
一想到上学,就觉得必然是“苦哈哈”的状态;
一想到考试和作业,就忍不住头皮发麻。
真正让孩子痛苦的,并不是“学习内容本身有多难”,而是那种对学习充满失望、消极甚至绝望的心态。
如果孩子对学习的态度是负面的,带着这样的情绪去学习,效率又怎么可能提升呢?
暑假期间,孩子们是格外的开心。
当他们的状态处于轻松愉快时,大脑会分泌多巴胺,带来积极的情绪体验。
没有负面情绪的牵绊,学习效率就像按下了“快进键”:理解力更强,记忆力更好,专注力也更持久,这样学习才是真正的事半功倍。
这也给我们一个提醒:父母不要只是一味冷冰冰地催促一句“别磨蹭,赶紧去写作业”,而是要关注孩子的情绪状态。
很多时候,孩子的学习抗拒会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有的直接说“我不想学”,有的在书桌前小动作不断、拖拖拉拉;有的看似在学,其实心思早已飘走。
所有这些,都是他们负面情绪的外化,只有先解决情绪,孩子才能真正安心学习。
情绪被释放了,大脑状态清醒了,孩子再去学习,自然更高效。
所以, 学习需要努力,但更需要在“好的情绪”中去努力。
孩子轻松、快乐的状态,才是学习的助推器。
2
清除杂念,才能更专注
我们的脑容量是有限的,我自己在写文章时就深有体会。
如果那天状态不好,比如和队友拌了嘴,或者和孩子发生了小摩擦,原本平静的大脑就好像被丢进了一颗石子,瞬间波澜起伏。
各种想法在脑子里乱撞,根本静不下来,效率自然很低;脑海里装满杂七杂八的念头时,专注力就无从谈起。
孩子在学习时也一样。
如果脑子里塞满了无关的想法,一边做题,一边想着:
“等会儿能不能玩游戏”
“妈妈会不会批评我”
“下午能不能出去玩”
注意力立刻被分散,真正用于学习的专注力就会大打折扣。
所以,要让孩子安心学习, 首先要帮他们清理脑中的杂念。
具体该怎么做呢?
第一步是要清理看得见的环境和空间。
书桌要尽量保持干净整洁,把那些容易分散注意力的东西,比如零食、玩具、彩色文具,尤其是手机,全部收走。
我们家的书桌一直延续“极简”习惯,只放学习相关的物品,其余一概不放。
一个清爽的桌面,就像给孩子的大脑清空了背景噪音,让他们更容易聚焦在眼前的任务上。
第二步是和孩子沟通今天的大致任务与安排。
让孩子心里有数“今天要做什么、做到哪里”,能减少那种无边无际的慌乱感。
目标清晰了,学习的节奏也就更容易把握。
第三步可以鼓励孩子把脑海中冒出来的杂念写在纸上,然后放到一边,告诉他们:“这些事等学完再想。”
这样一来,孩子既不会压抑自己的想法,也不会让这些念头干扰学习,反而能安心把注意力留给当下。
最后,还有一个小妙招:“番茄钟”。
我自己写文章时也常用番茄钟,25 分钟专注,5 分钟休息。
对孩子来说,如果他们知道眼前面对的不是一个无止境的任务,而只是25 分钟的小目标,抗拒感就会大大降低。
让孩子明白,我只需要专注一小会儿,心理负担减轻了,专注力反而更容易维持。
当孩子的大脑干净清爽、目标明确、负担减轻时,学习自然就能进入高效的专注状态。
3
让孩子明白学习的意义
很多时候,孩子觉得学习枯燥,除了任务太多、情绪被压抑,还有一个重要原因: 他们根本没明白,学习和自己到底有什么关系。
孩子对学习的态度往往很被动,无非是为了满足家长的要求和期待,再加上老师和学校的压力,为了应付考试,为了做完作业不被批评。
所以孩子一想到学习,就会觉得这是“替别人完成的任务”,内心根本没有主动性,也缺乏自驱力。
或许,这也是父母过度关注孩子、管得太多、插手太多的结果。
前不久我看完岸見一郎和古贺史健写的《不管教的勇气》,书中提到,如今很多家长有一个普遍现象:
孩子的学习似乎成了家长的责任,每天不得不操心,做完没?背会了吗?检查了吗?似乎只有这样,才算是一个“称职的父母”。
但在无形中,这种做法却抢占了原本属于孩子的课题。
很多家长会想,我不得不管啊,如果不管孩子就不好好学习,将来考不上好大学,找不到好工作,一辈子就完蛋了。
所以书里才提出:不管教,有时候也是一种勇气。
学习本来就是孩子的课题,如果变成了父母和孩子共同的课题,孩子反而会失去责任感,也难以把学习和自己的人生连接起来。
孩子只有在体验到学习与我有关,学习让我更有力量时,才会自发地产生兴趣,主动投入学习。
而父母要做的,就是找回“不管教的勇气”,学会退一步,把主导权慢慢交给孩子。
当孩子在学习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意义感时,心态会慢慢转变: 学习不再是父母的命令,而是自己的一部分。
只有这样,学习才会真正成为孩子内心的选择,而不是外在的负担。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