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教育没有用。
教育类型的书,基本上是2个路线,
--
第一种叫激励,激励就是说,表现好了就给奖励,表现不好就给惩罚,
简单来说就是胡萝卜和大棒,
这个类型是市面上教育类书籍和文章最多的,只是奖励和惩罚的曲线各个流派都有不同,
有的重奖励轻惩罚,有的重惩罚轻奖励,
有的重物质奖励,有的重精神奖励,
有的用体罚,有的用物质惩罚,
但是说到底,激励方式的教育,即便成功了,它也有通病,
比如过度奖励易导致“虚假自信”,使孩子难以应对真实挫折,
比如催生功利心态,换不到奖励的学习不划算,不学,
通病中间有一条最严重的,叫过度辩护效应
,因为外部奖励而参与某项活动时,其内在动机会减弱,甚至消失。
这个过度辩护效应在心理学中是反复研究过的,后来被德西用实验证明过,最终在教育学和心理学上广泛引用,叫德西效应
。
最终的结果,你越奖励,孩子越没有兴趣,你越来越依赖奖励,奖励效果越来越差,你才明白,没有内驱力的教育,终究是失败的教育。
--
然后就衍生出了另一个大类,叫做认识自己,
认识自己的流派就在专注于培养孩子的兴趣,了解自己想去做什么,鼓励孩子用自己的脑子和眼睛去观察世界,去找自己想要做的事情,然后通过各种途径,去了解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这个认识自己的流派,比较有名的有怀特海的教育目的论
,德可乐利的兴趣中心法
,
但是认识自己流派,也有问题。
那庸人的本性就是懒啊,你只要问,你想做什么,那他肯定是说,我想玩手机,我想去游乐场,我不想上课,长大以后我不想上班,
这是一个只能在天才身上证明有效,但对天资差的孩子,根本执行不下去的流派,
他也有很多理论和方法的,什么引发兴趣,兴趣筛选,对兴趣系统学习知识,最后创造应用,
但是有没有效果最终还是要看小孩的接受度,也就是说,在我们问,你想做的什么的时候,他就说,我想玩手机。
我也只能说,在坐的各位,大部分都是庸人。
---
这就是你的无力感,你对教育了解的越多,你就知道你做再多也没用。
于是最终,还是要看小孩,还是要看小孩的天资,
小孩子有天资的,我刚说的这些一个字都不懂也没关系,他的行为自然会符合上面说的这些,你看书就会觉得,啊对对,我家孩子就是这样做的,
小孩子没有天资的,一点接受度都没有,这些书你再翻10遍也没有用。
--
最终,我们能提升的,只有孩子的学历和文凭,
消耗掉的代价值不值得,只能你自己心里那杆秤能衡量。
但不管你怎么判定,消耗掉的代价都不会回来了
编辑 搜图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