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秋季开学
南京大中小学都迎来了可爱的新同学
那么第一节课
必然逃不开点名——
在南京大学
17位子涵从五湖四海而来相聚于南京
在东南大学
有98个同学
拥有同名同姓的小伙伴
其中5位“王浩宇”
3个“马天宇”直接上演“姓名消消乐”
在南京理工大学
“浩然”们欢聚一堂
在南京市迈皋桥初级中学29中分校
“欣雨”“芯睿”“一诺”“子豪”
像是商量好了一样😆😆
而在互联网上
今秋一年级的新生名字更是火爆全网
被网友锐评道: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建军建国”
其实
风格各异的名字里
饱含着家人相同的期盼和祝愿
但同时也是时代文化的映射
01
上世纪50-80年代: 朴素愿望与集体主义精神
上世纪50-60年代
“建国”“援朝”“红梅”“秀英”
等名字成为主流
承载着个体与家国命运的紧密联结
改革开放后的80、90年代
“伟”“强”“静”“丽”
等朴素单名盛行
反映出物质生活逐步改善后
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些简单直白的名字
寄托了父母最朴素的愿望:
希望孩子强壮、美丽、聪慧
能够用自己的力量投身祖国的建设
02
新世纪之交: 流行文化影响与浪漫化倾向
进入新世纪
受流行文化和偶像剧等因素影响
“子涵”“梓萱”“浩宇”等
谐音雅致的名字扎堆出现
组成“爆款三巨头”
这些名字中的
“涵”“轩”“梓”“萱”等字眼
频繁出现在热门小说和影视剧中
被赋予了温柔、俊雅、主角般的光环
家长们希望通过一个“时髦”的名字
寄托对孩子成为“王子”和“公主”的期待
这本质上是一种对美好形象的向往
却也难免导致了大规模的“浪漫化”跟风
2016年的大数据报告显示:
“中国前100个重名率最高的名字,
在全国覆盖的人口整体超过10%”
03
2020年以来:
文化自信与国风潮流
进入2020年以后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起名的情况又发生了变化
据2022年1月
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发布的数据
2021年出生的男性新生儿中
使用频率最高的10个名字依次为:
女性新生儿中
使用频率最高的10个名字依次为:
这些名字虽然仍然带有浪漫色彩
但已经开始呈现出更多的
文化内涵和个性化追求
如今新一代父母给孩子取名时
热衷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和
古典影视剧作中寻找灵感
今年山东德州小学新生名单惊现
“扶苏”“知潼”“邕熙”
在微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扶苏”作为秦始皇长子的名字
蕴含历史厚重感
“知潼”则给人以清新雅致的感觉
而“邕熙”二字独特且寓意深远
这些名字的出现
体现了一些家长
重新发现汉语言文化的魅力
中国新父母正在用
最传统的方式表达
对下一代最美好的祝愿
名字风格的演变
可以看作是社会文化的晴雨表
从“建国”到“子涵”再到“扶苏”
名字的演变映射了社会
从集体叙事到个体表达的嬗变
无论如何,精心构思的名字
都凝聚了父母深沉的爱意
包含着父母期许的美好个人特质
名字固然重要
但又不是最重要的
更重要的
或许还是家长在对孩子的培育中
能真正身体力行地
践行名字所蕴含的
美好寓意和丰富涵义
让名字成为孩子人生道路上的
一盏明灯,指引其成长
你身边有哪些让你“虎躯一震”的名字?
你家娃名字有什么特殊含义?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名字故事!
南京日报南报网出品
内容来源:南京日报南报网综合整理
图片来源:各高校官方微信推文截图、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新华每日电讯、小红书截图、招考部落、部分图片由AI生成
编辑:杨启月 赵秋辰
校对:成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