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被情绪困住、无法走向校园,当家长在未知的疾病面前手足无措,精神科医生的角色,早已不只是治病的人。他们是拆解孩子内心谜题的同行者,是稳住家长慌乱的定心石,更是托举青少年重新走向阳光的摆渡人。
本期《我眼中的医生》,我们收到两位患者及一位家属的投稿,字里行间满是对北京安定医院齐军慧主任、陈旭主任的信赖与感激。从合写的双份守护,到单人的细节感动,让我们一起领略这一份份温暖联结。
一、两位主任,一场跨越两年的“战役”(作者:叶子妈妈)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走过半生,虽然经历了少年时的物资匮乏,但同时也收获了成长过程中的快乐与喜悦;虽然经历了青春期的懵懂轻狂,但同时也收获了学业上的进步与成就;虽然经历了工作过程中的压力与考验,但同时也收获了骄人的成绩与荣誉;生活中与爱人及孩子间和谐相爱:自认为人生圆满,少有波澜。
但自2023年2月起,惊雷平地起,孩子突然情绪崩溃无法上学,自此踏上了漫漫寻医问药之旅。几经周折,获知北京安定医院是国内知名的精神类专科医院,对于精神类疾病毫无了解的我带着孩子开始了漫长的治疗过程。由于知之甚少,我和孩子父亲在日常生活中没有意识到孩子的一些行为已经是生病的表现,导致入院时孩子的病情已经比较严重,幸运的是入院之初病房就有床位,我可以全程陪伴孩子治疗,也是在这个阶段有幸结识了齐军慧主任及陈旭主任,在治疗过程中真切地感受到了精神疾病与其它器质性病变的巨大区别,千人千面给精神科医生带来的挑战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初识齐主任及陈主任时,孩子的异常状态以及对疾病的无知,导致我整日以泪洗面,手足无措,慌乱无章,齐主任及陈主任每天查房时都会耐心地与孩子交流,了解孩子的心理状况及药物反应,及时疏导孩子的情绪并调整药物剂量,孩子在二位主任的精心治疗下住院近五十天急性症状好转后出院了。在此过程中,深切感受到了齐主任及陈主任的精湛医术及高尚的人道主义情怀,把患者当做与自己一般无二的人看待,于我而言,这是临床医生的最高道德境界。
精神疾病或其症状应该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现象,精神科医生是研究世界上最复杂现象的科学家,陈主任与齐主任就是他们中的一份子。孩子出院后病情仍不稳定,一个半月后因情绪波动大再次住院。第二次住院后孩子的共病症状突显,包括焦虑,厌食等症状均表现明显。最严重时孩子连续几天不吃东西,陈主任以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建议我与孩子分开几天,但我因为焦虑及心疼孩子而拒绝了陈主任的建议,陈主任获悉后主动找我单独沟通,将孩子不吃饭背后的原因分析出来,并解释我与孩子分开后的好处。听从了陈主任的建议三天后孩子就恢复了正常饮食。感慨陈主任扎实的临床经验,以及对孩子行为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对所观察行为进行正确分析判断的思考能力,精准地帮助孩子恢复相应功能。
同时,陈主任与齐主任非常体谅患者、家属,与人沟通也很有亲和力。在与孩子相处的这两年多时间里,像同龄人一样理解孩子,共情孩子,无论是在住院期间还是门诊时间,孩子都把二位主任视为最可以信赖的朋友,内心更是把二位主任当妈妈一样看待,把自己内心的困惑与之交流,共同寻找解决办法。在孩子艰难的复学路上,陈主任与齐主任就像两位大力士一样奋力托举着孩子,哪怕每次只是前进一小步,对孩子和家长来说都是莫大的安慰与鼓舞!为了让孩子治疗和复学更顺利,陈主任建议孩子在北京读书,这样既方便治疗,在孩子复学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也能更好地沟通并解决问题。事实证明孩子留在北京生活和学习后,与医生之间的沟通更加便捷顺畅,缩短了治疗半径。在孩子中考之际,为了给孩子减压,我曾想过让孩子读技校,但齐主任一针见血地指出要尊重孩子的意愿,真正做到了关注孩子的整个人生过程。
在治疗过程中除了孩子因病情波动遭受痛苦之外,对家长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随着孩子情绪的变化与波动,作为家长也会迷茫,沮丧,焦虑,无助,每当负面情绪缠身时,脑海里就会浮现出陈主任坚定的眼神和话语“会好的,肯定会好的”,齐主任温柔而不容置疑的眼神和话语“我们治疗的目标和目的是让孩子恢复社会功能”。在这段艰难而漫长的治疗过程中,是陈主任与齐主任无时无刻给了我与孩子信心和力量,让我们一路坚持,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和曙光,孩子的状态越来越好。正如那句:路虽远,行则将至!
孩子生病固然遗憾,但在治疗过程中有幸遇到医术精湛、道德高尚、实事求是,具备战斗指挥员敢打必胜的心理素质的陈主任与齐主任;相信在二位的陪伴与指导下,我们终将会赢得这场“战役”,孩子终将会康复,也终将会拥有她的幸福人生!
叶子妈妈的文字里,我们看到齐军慧主任与陈旭主任是托举孩子的大力士,是稳住家长的主心骨。而在另一位患者的记忆里,齐军慧主任更像一道穿透阴霾的光。那束光藏在摸头的温柔里,藏在中考前递来的零食里,藏在每一个黑暗都孕育黎明的鼓励里。下面,让我们听听这位患者与齐主任的独家故事。
二、齐军慧主任:那束照亮我青春阴霾的光
当我提起笔写下这封感谢信时,心中满是感激与感动。齐军慧主任,您就像一道光,穿透了我心中那片厚厚的阴霾,给予我重新拥抱阳光的力量。
那段日子,我仿佛置身于无尽的黑暗之中。学业的压力像一座大山,沉甸甸地压在我的心头,让我喘不过气来。我变得消沉、沮丧,对周围的一切都失去了兴趣。
第一次见到您,是在医院。那时的我,眼神空洞,毫无生气地坐在椅子上。您没有丝毫的嫌弃与不耐烦,仔细地询问我的情况。您的声音轻柔而坚定,像涓涓细流,缓缓地流淌进我的心里。您认真地倾听我倾诉的那些烦恼,没有打断我,只是偶尔用鼓励的眼神示意我继续说下去。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久违的尊重与理解,那是黑暗日子里少有的温暖。
住院之后,您为我制定了专门的治疗方案。您不仅关注我的身体状况,还关心我的心理状态。每当我情绪低落时,您会摸摸我的头、拍拍我的后背,轻声说:“孩子,每一个黑暗的时刻都孕育着黎明的曙光,你要相信自己有战胜一切的力量。”您的话如同一把火炬,点燃了我心中那快要熄灭的希望之火。
还有一件事,我至今记得清晰。中考前一天,我格外紧张,怎么也放松不下来。我跑到医院时,您刚好看完最后一位病人,推门就看到了我。我小声说:“齐主任,我明天就要中考了,有点紧张,能跟您聊聊天吗?”您立刻笑着说:“当然可以。”我坐下后,您轻轻摸了摸我的胳膊,安慰道:“别紧张,我相信你一定可以的。”说着,您从身后拿了一份零食递给我。回到酒店后,我吃了那份零食,满心都是幸福的暖意。
最后,我想真诚地对您说一声:谢谢您,齐主任!您的关心与帮助,对我而言意义非凡。是您让我明白,阴霾并不可怕,只要心中有希望、有勇气,就一定能走出黑暗,迎接美好的未来。
如果说齐军慧主任的温暖像涓涓细流,那陈旭主任的陪伴则多了几分朋友般的直接。她会和患者聊自己大学的趣事,引导患者自己找到人生的答案。下面这篇投稿,就记录了陈旭主任与患者之间“不似医患,更似挚友”的特殊联结。
三、陈旭主任:陪我找答案的有趣朋友
陈旭医生,给我的整体印象是“有趣的朋友”。每周复诊,我不仅不抵触,甚至有点小期待。她会和我聊些生活里的小事,比如吐槽自己的大学还不如高中大,也会偶尔跟我倒倒苦水。这种轻松的氛围,让复诊不再是看病,更像和朋友聊天。
印象最深的是,针对高中到大学这段关键时期,陈医生一直强调适应环境,包括探索身边的资源、找准陌生环境里的生活节奏。我很欣赏她的方式:她从不会直接告诉我该怎么做,也不会指明一条所谓绝对正确的路,而是鼓励我在适合的环境里,用自己的方式找到答案。她总说,精神疾病的康复,最终靠的是患者自己的力量,想明白问题、找到出路,医生和药物都只是辅助。就像药物,它不能直接解决问题,却能为我创造一个安全、平静的环境,让我有精力去面对问题。
现在回想起来,陈医生不只是我的医生,更像一位陪我成长的朋友。我们的联系从不停留在每周的复诊里,她的嘱咐、祝福,早已悄悄渗透进我的生活与未来。
三篇投稿,不同的患者,却藏着同一种温暖。齐军慧主任的温柔托举,让迷茫的孩子找回希望;陈旭主任的朋友式陪伴,让患者学会自主成长。在青少年精神健康这条路上,没有万能的药方,却有医生们因人而异的用心。她们懂孩子的敏感,知家长的焦虑,用专业与共情,搭建起从病痛到康复的桥梁!
来源:北京安定医院
下一篇:灞桥公安开讲“开学第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