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父母的观念里,大学文凭意味着体面工作和稳定的未来。可如今的就业市场,似乎正在颠覆这种想象。
一份来自美国的最新调查显示,超过四成 Z 世代大学毕业生正在转向蓝领行业,主动放弃白领岗位,选择进入技术性、体力性或贸易岗位。
这一趋势背后,不仅有经济与科技的双重压力,也折射出年轻一代对职业价值和人生路径的重新定义。
图源:Unsplash
一、为什么越来越多毕业生选择蓝领
据报道,美国求职辅导平台 Resume Builder 近期针对 1,400 多名 Z 世代的调查发现:42% 的受访者正在从事或计划从事蓝领技术性工作,其中 37% 已经拿到了大学学位。
也就是说,一大批本该拿着学位证走进写字楼的年轻人,最终却选择了走进工厂、工地、维修车间,或者餐饮、物流、技工类岗位。
从 2019 年至 2024 年,美国大学入学率持续下降,而进入蓝领行业的年轻人比例逐年上升。蓝领正在成为 Z 世代主动选择的职业路径。
图源:Resume Builder
这是为什么呢?
答案其实很现实:收入高、稳定性强、不容易被 AI 取代。
在传统印象里,蓝领往往意味着辛苦、不体面,甚至被认为是“没念书的人才去做的工作”。然而现实正在发生反转。
一方面,很多入门级白领的薪水并不高。
在大城市,一份初级文员或市场助理的年薪可能只有 4-5 万美元,还要面对加班、竞争、裁员等压力。相比之下,一名熟练电工、管道工或焊工的年收入动辄 6-7 万美元,更不用说有些工种还能拿到工会保障和丰厚的加班费。
另一方面,AI和自动化对白领冲击更大。
数据分析、内容生成、基础行政等岗位,正在逐渐被智能系统取代。而很多蓝领岗位,比如水管维修、电力维护、建筑施工、护理服务,则很难完全依靠机器完成。
Resume Builder 首席职涯顾问 Stacie Haller 直言:对喜欢动手的人来说,技术性工作是一条聪明且高回报的职业道路。可以从学徒做起,但未来完全可以走向管理职位,甚至创业。
换句话说,蓝领不再只是体力活,而是一个可以积累技能、逐步晋升的职业路径。
图源:AP
二、性别差异与教育错位
调查也揭示了有趣的性别差异:拥有学位的 Z 世代男性中,有 46% 从事蓝领工作,而女性只有 27%。
这反映出社会在性别分工上的惯性,但也显示了蓝领行业的吸引力正在突破传统界限。
同时,教育与就业的错位越来越明显。很多 Z 世代一边背着数万美元的助学贷款,一边发现自己的学位在就业市场上竞争力有限。相比之下,那些早早进入技职领域的同龄人,不仅没有学贷负担,还能边学边赚。
金融专家 Michael Ryan 一针见血地指出:当一个年轻人还在偿还10万美元学贷时,另一个已经通过蓝领职业积累了稳定收入和实际经验。
这是一种现实的对比,也是一种残酷的“教育回报率”反思。
图源:MSN
Z世代并非不想努力,而是更现实。
他们看见上一代人在办公室拼搏几十年,最后却依然可能遭遇裁员、职业倦怠和养老金缩水;而蓝领岗位,尽管辛苦,但至少有工会保护、有技能溢价,还能看得见职业发展路径。
人力资源顾问 Bryan Driscoll 指出: Z世代不再盲目追求所谓的体面,他们更在意具体技能和稳定性。这些东西,反而是蓝领行业能提供的。
换句话说,年轻人并不是“被迫”去做蓝领,而是看清了风险后,做出的理性选择。
三、这种趋势对留学生有什么影响
随着这一趋势的延续,专家预测,美国大学的入学率可能还会继续下滑。
9i Capital Group 执行长 Kevin Thompson 认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直接进入蓝领行业,会对大学招生、劳动力结构、甚至薪资水平带来连锁反应。这是一个渐进但不可忽视的转变。
这不仅是就业市场的变化,更是教育观念的裂变:当年轻人发现大学学位不再是“必需品”,高等教育的价值就必须重新定义。
图源:HR Dive
对关注海外教育的家庭和留学生来说,这一趋势尤其值得反思。
很多人出国留学,目标是获得“体面的白领职业”,但如今的全球就业市场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
所以我们不应把眼光局限在所谓的热门行业,更要关注全球职业版图的变化,思考哪些技能在未来最稀缺、最具抗风险力。
图源:AP
过去,我们总把“白领”视为体面的象征,把“蓝领”看作不得已的选择。但今天的 Z 世代的选择告诉我们,体面不在于职业标签,而在于是否能提供稳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可能性。
对未来的留学生而言,最重要的不是拿到哪个学位,而是如何在一个变动的时代里,找到自己不会轻易被替代的技能与优势。
▌声明:本文由留学咖啡馆原创编辑,转载请注明
▌来源:AP,MSN,World Journal,Unsplash,HR Dive,Resume Builder
▌版权:留学咖啡馆尊重版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