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差25岁的师生情:美国女外教资助山东穷学生,分别23年不忘彼此
开心田螺
2025-09-05 12:01:05
0

你有没有想过,人生中某些不经意的瞬间,会像一颗石子投进平静的湖面,激起的涟漪足以改变你一生的航向?有时候,改变命运的,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机会,可能就是一句鼓励,一顿饭,或者一个把你当成自己孩子看待的陌生人。

1997年的夏天,空气里都是燥热的喧嚣,一个叫袁存亮的山东小伙,揣着全家东拼西凑来的学费,踏进了烟台大学的校门。他来自菏泽农村,是村里飞出的第一个“金凤凰”。可这份荣耀背后,藏着他自己才知道的窘迫和自卑。他学的还是英语专业,这对他一个发音带着浓重乡土气息的农村娃来说,简直是开启了“地狱模式”。就在他迷茫又胆怯的时候,他绝对想不到,校园里一位叫苏珊的美国外教,会像一道光,不仅照亮了他前面的路,更温暖了他往后二十多年的人生。他们的缘分,跨越了25岁的年龄差,也跨越了浩瀚的太平洋,成了一段让人听了都忍不住眼眶发热的佳话。

“哑巴英语”遇上“暖阳天使”,缘分这事儿真奇妙

咱们先把镜头拉到1997年的烟台大学。那时候的大学校园,外教还是个稀罕物种。苏珊,一个来自洛杉矶的美国女士,就是外语学院的“明星”。她可不是为了高薪来的,恰恰相反,她放弃了在美国优渥好几倍的薪水,就因为之前作为志愿者来过烟台七个星期,然后就无可救药地爱上了这座有蓝天、沙滩和朴实人民的城市。用她的话说:“人生的价值,不是用金钱来衡量的。”这话现在听着有点“鸡汤”,但苏珊是用自己的行动把这碗“鸡汤”熬成了实打实的浓汤。

所以你看,苏珊的办公室门口,总是挤满了想练口语的学生。袁存亮也是其中一个,不过他是最不起眼的那个。别的同学多少还能跟外教蹦几个单词,他呢,紧张得手心冒汗,涨红了脸半天憋不出一句话。他底子薄,口音重,那股子从骨子里透出来的自卑,让他像个透明人一样缩在人群后面。

苏珊是什么人?她是个特别有亲和力的人。她注意到了这个总是默默站在角落,眼神里写满渴望却又不敢开口的大男孩。她没有催促,也没有不耐烦,而是用最温和的方式鼓励他:“Hey, try it. It's okay.”(嘿,试试看,没关系的。)

一来二去,苏珊发现袁存亮这个学生有点特别。他不爱说话,甚至有点孤僻,但学习上那股拼命的劲儿,谁都看得见。苏珊就开始主动找他聊天,慢慢地,像剥洋葱一样,剥开了这个农村娃紧紧包裹自己的内心。她知道了袁存亮贫寒的家境:母亲比父亲大五岁,生了四个姐姐才得了他这么一个宝贝儿子,生他的时候母亲都40岁了。全家就靠着几亩薄田过活,2600块的学费和住宿费是父亲挨家挨户借、姐姐掏空了嫁妆才凑齐的。

那一刻,苏珊看袁存亮的眼神里,除了师生情,多了一份藏不住的心疼。她可能想到了,这个孩子背负了太多。

她给他的,远不止是学费和英语

从那以后,苏珊对袁存亮的“偏爱”就开始了。这份偏爱,不是走后门,而是实实在在的托举。她悄悄地帮袁存亮垫付了学费,还动用自己的人脉,帮他介绍各种兼职。袁存亮的大学生活,就在教室、图书馆和打工地点之间连轴转。辛苦是真辛苦,但心里却是踏实的,因为他知道,有个人在背后撑着他。

苏珊的帮助,从来不是那种居高临下的施舍。她更像一个朋友,一个长辈,在润物细无声地改变着袁存亮。在她的辅导下,袁存亮的口语突飞猛进,从一个“哑巴英语”变成了能在校园里创办“英语角”的发起人。他开始变得自信,敢于在众人面前侃侃而谈。苏珊有时候也会溜达到英语角,像个老朋友一样加入大家的讨论,整个场子都因为她的到来而变得格外活跃。

改变的不仅仅是英语。苏珊带着这个从没出过远门的农村娃,第一次坐上了飞机,那种冲上云霄的感觉,让袁存亮觉得世界一下子就大了。她还带他去吃了人生中第一顿麦当劳,那个味道或许现在已经记不清了,但那种被新世界冲击的感觉,永远刻在了心里。这些在今天看来稀松平常的小事,在当时,对于袁存亮来说,是推开了一扇又一扇新世界的大门。他开始明白,人生不只有眼前的贫困和书本,还有远方的风景和无限的可能。

可以说,苏珊亲手打碎了套在袁存亮身上的自卑枷锁,让他开始活出真正的自己。

把“洋外教”带回村,这是儿子给父母挣的“面子”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就到了大三。袁存亮在苏珊的鼓励下,决定考研。选学校、选专业,他一度很迷茫,甚至还动过报考金陵神学院的念头。苏珊没有帮他做决定,只是告诉他,要追随自己的内心。最终,袁存亮锁定了南京大学的历史系。

备考的日子是枯燥且孤独的,他和苏珊的见面也少了。2001年3月,成绩出来了,352分,高出南大复试线一大截!他激动地给导师打电话,导师却泼了盆冷水:你总分高,但英语统考才65分,作为一个英语专业的学生,这分有点说不过去啊。这话听着有点讽刺,一个天天跟美国外教混在一起的人,英语卷面分居然不高。这可能就是应试教育的魔幻之处吧,估计让苏珊本人来考这张卷子,也未必能拿高分。

导师说,公费名额可能有点悬,让他做好自费的准备,一年8000块。这笔钱对袁存亮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他挂了电话,心情瞬间跌到谷底,又拨通了苏珊的电话,声音都带着哭腔:“苏珊,我考上了……但可能要自费,我……可能不读了。”

电话那头,苏珊的语气比他还急:“别担心钱!会有很多人帮你!”

就是这句“会有很多人帮你”,让这个二十出头的汉子瞬间泪崩。他知道,苏珊就是那个“很多人”。好在第二天,好消息传来,他确认是公费生。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

拿到录取通知书,袁存亮准备回老家报喜。这时候,苏珊提出了一个让他意想不到的请求:“查理(苏珊给袁存亮起的英文名),我能跟你一起回家,看看你的父母吗?”

一个美国外教要来村里,这在当时绝对是爆炸性新闻。袁存亮的母亲赶紧把所有子女都叫了回来,四个姐姐、三个姐夫,还有一堆外甥外甥女,把个小小的农家院子挤得满满当当。大家都是第一次亲眼见到外国人,好奇又紧张。

苏珊呢,一点架子都没有。她和每个人热情地打招呼,拉着袁存亮父母的手聊天,开心地和一大家子人合影。吃饭的时候,面对农家饭菜,她吃得津津有味,一个劲儿地夸好吃。她还在袁存亮家住了一晚。

第二天临走时,苏珊拉着袁存亮,说了一句让他记了一辈子的话:“查理,也许有些人会因为你的家庭而看不起你,但我想,你的父母会因为我的到来,为你感到自豪与骄傲。”

这句话,袁存亮当时听了,心里五味杂陈。他把这句话当成一个秘密,藏在心里很多年,直到父母去世都未曾提起。但他懂苏珊的良苦用心。苏珊不仅仅是去看望他的父母,她是在用自己的行动,告诉这个淳朴的家庭,告诉那个小村庄:你们的儿子非常优秀,他值得最好的!这是苏珊送给袁存亮和他的家庭,一份比任何金钱都贵重的礼物——尊严。

人生总有风雨,但那束光一直都在

大学毕业,袁存亮去了南京,后来又南下深圳,在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当了一名英语老师。他和苏珊,一个在中国南方打拼,一个继续留在烟台教书,后来又回了美国。地理上的距离远了,但心却从未分开。

命运似乎总喜欢考验那些善良的人。袁存亮在新疆伊犁支教期间,突然接到朋友的电话,说苏珊得了癌症。他当时脑子“嗡”的一下,从教学楼里疯一样地跑出来,颤抖着给苏珊拨通了电话。电话一接通,他一个大男人就哭了,他害怕失去这个生命里最重要的人。反倒是苏珊自己,平静地安慰他,说没事,发现得早。

苏珊得的是乳腺癌,在香港做了手术。那之后,她每年都要去香港复查。袁存亮在深圳,离香港近,所以只要苏珊来,他都会赶过去见面,陪她说说话,或者接她到自己深圳的家里住几天。

2009年底,苏珊又来复查。那次,袁存亮的父母正好也在深圳。于是,就有了他们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的团聚。袁存亮的父亲亲自下厨,做了一桌好菜。苏珊用相机,为这特殊的“一家四口”拍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

谁也想不到,那次见面后,死亡的阴影悄然降临。不久,袁存亮的父亲因癌症去世,他甚至没能见到父亲最后一面。父亲的离去,带垮了母亲的身体。仅仅196天后,母亲也因脑梗突然离世。

短短半年多,双亲接连离去,这对刚过三十的袁存亮来说,是天塌下来一样的打击。母亲在医院离世那天,他第一时间打给了苏珊,泣不成声地说:“我妈妈也走了……”电话那头,苏珊感同身受,她不停地安慰他,像当年在大学里一样,给了他最需要的力量。在袁存亮最黑暗的日子里,苏珊成了他精神上的依靠,一个远在美国的“妈妈”。

爱是传承,你是我的光,我也要做别人的光

2016年,是袁存亮和苏珊至今最后一次见面。也是在那一年,苏珊正式退休,她获得了烟台市荣誉市民,还拿到了山东省政府颁给外国专家的最高奖项——“齐鲁友谊奖”。带着一身荣光,她回到了美国。

如今,他们已经分别了二十多年,但那根线,从未断过。袁存亮时常会打越洋电话过去,絮絮叨叨地问候,还开玩笑说:“你要是没钱了,一定要告诉我。”苏珊总是在那边笑着说,退休金够用啦,让他照顾好自己。

袁存亮自己,也做了二十多年的老师。他站在讲台上,看着下面一张张年轻而又充满渴望的脸,总会想起当年的自己和苏珊。他深刻地理解,一个好老师,对一个学生的影响有多深远。所以,他努力地继承苏珊的“衣钵”,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苏珊当年播撒在他心里的那颗爱的种子,如今已经在他这里,长成了一片可以为别人遮风挡雨的绿荫。

2017年,袁存亮出了一本书,叫《留住过往》。书里,他用文字记录下了和父母,以及和苏珊之间的点点滴滴。他想用这种方式,留住那些生命中最温暖的记忆。

这段跨越国界和岁月的情谊,真的让人感慨万千。

写在最后:让善良成为一种本能

看完了袁存亮和苏珊的经历,心里暖暖的,又有点酸酸的。我们总说,这是一个功利、浮躁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好像总要用价值来衡量。但这段缘分告诉我们,总有一些情感,是超越了利益,超越了国界,甚至超越了血缘的。它纯粹、干净,就像冬日里的暖阳,能融化最坚硬的冰。

苏珊的善良,不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投资”。她帮助袁存亮,不是因为看中了他未来的回报。她最初的动机,可能就是一份最简单的同情和爱才之心。她看到了一个在泥土里挣扎,却向往天空的年轻人,于是,她就自然而然地伸出了手,扶了他一把。这一扶,就是一辈子。她做的很多事,比如带袁存亮去家里,是为了维护一个孩子的尊严;比如鼓励他考研,是为了点燃他的梦想。这种深入到骨子里的善良,不是刻意为之,而是一种本能。

而袁存亮呢,他也用自己的一生,回应了这份善意。他努力学习,努力工作,没有辜负那份期望。更重要的是,他把这份爱传递了下去。他从一个受助者,变成了一个施助者。他从苏珊那里得到的,不仅仅是金钱和知识,更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态度,一种面对世界的温暖方式。这就是最好的传承。善良,如果只能止于接受,那它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当它能够被传递,甚至被复制时,它才能汇成改变世界的洪流。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或多或少都会遇到自己的“苏珊”。他们可能是老师,是朋友,是萍水相逢的陌生人。他们的一句话,一个举动,可能就在我们最需要的时候,给了我们站起来的勇气。我们应该做的,是记住这份温暖,并且在自己有能力的时候,也努力去做别人的“苏珊”。不需要你有多么伟大,多么富有。有时候,仅仅是一次耐心的倾听,一句真诚的鼓励,一次不求回报的帮助,就足以在另一个人的心里,种下一颗太阳。

希望我们都能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也希望我们,都能成为那个温柔对待世界的人。让善良,不再是需要思考和权衡的选择,而是像呼吸一样自然的本能。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9月1... 9月4日,省招考中心发布消息, 今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将于9月13日进行。省招考中心发...
开学综合征是孩子矫情?严重时可... 开学综合征 开学后孩子总赖床、写作业拖到半夜,甚至总说“肚子疼,不想上学”? 这些可能不是简单的“偷...
聘高校教授担任科学副校长 台山... 近日,台山小学与大连交通大学现代轨道交通科普实践教育基地合作,建立了台山小学科普站,共同研发了适合小...
“大语文”情景教学模式下的小学... □阜阳开发区京九办事处鸿远希望小学张贝贝 随着“大语文”教育观的提出,人们开始意识到语文教育应以学生...
榆林市2025年下半年中小学教... 榆林市2025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将于9月13日举行,为确保广大考生顺利参加考试,现就有关...
兰大2026届毕业生大型秋季综... 记者9月4日从兰州大学获悉,为更好地满足广大用人单位招才引智需求,搭建高效精准的供需对接平台,助力2...
相差25岁的师生情:美国女外教... 你有没有想过,人生中某些不经意的瞬间,会像一颗石子投进平静的湖面,激起的涟漪足以改变你一生的航向?有...
北京大学白彦教授去世,享年60... 9月4日,国新健康保障服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一则公告,从中可以得知,该公司独立董事白彦于8月31日...
事关教资考试!河北省教育考试院... 河北省教育考试院最新发布 2025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考前提示(一) 2025年下半年...
新书速递|15个话题,15把心... 《给孩子的十五封信》 一切从童年开始 人生最特别的课,没有黑板,也没有考试——它藏在和他人的欢笑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