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年轻人都向往着进入编制。只要进入编制后就意味着拿到了“铁饭碗”。不过,编制里的人越多,也会带来机构臃肿、人浮于事,以及财政支出压力大等弊端 。数据显示,全国范围内事业单位编制总数约为4200万个,但实际在岗人员已超过6300万人。这意味着,有着超过2100万人在事业单位,不是编制内人员。
最近,有消息传出,我国的编制改革正向“合同制”过渡,特别是在基层医疗机构、文化单位、教师队伍等。这种变化并不是只是逐步“取消编制”这么简单,而更多的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重大变革。从目前情况看,原先已经进入事业编制的人员基本上不会有太变化了,而那些新进事业单位的职工,很大一部分人将变成“合同工”,很多人还不知道。
第一类,基层医疗机构
像那些乡镇医院、卫生服务中心等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都开始实行“合同制”。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合同制医务人员占比已达58.3%,比2020年增长了23个百分点。未来基层医疗机构的合同制医务人员占比还会继续上升,而编制人员的占比会逐步减少。
从目前情况看,合同工在工资构成和社保缴纳与编制内同事基本一致,差别在于职称评定和职务晋升上,编制内人员会有一些优势。不过,随着事业单位编制改革的逐步推进,未来医疗机构绩效考核优秀的合同制员工,在专业技术职务评定中会获得同等待遇。
第二类,文化单位
文化单位是指全国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目前正从“全员编制”到“部分编制+合同制”的方向转变。数据显示,在这些公共文化机构当中,有71%的员工是以合同制方式聘用的。通常公共文化机构将岗位分成“管理岗”和“业务岗”。管理岗位仍会保留编制,而专业技术岗位和服务岗位都已经采取合同制。
第三类,教师队伍
教师队伍也都开始从“铁饭碗”转为“合同制”。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新入职的教师中,合同制教师占比达到53.7%,超过了在编制教师。特别是像上海、深圳等城市新入职的教师中合同制比例已经超过70%。而据业内人士透露:“未来在薪酬、福利、职称评定”等方面,合同制教师与在编教师会逐步实现同工同酬。
事实上,这种从编制逐步到合同制的转变,主要有以下几个深层次的原因:第一,财政压力的增加促使人事制度变革。随着经济增速的放缓,以及土地财政收入的减少,很多地方的财政收入出现下滑。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事业单位人员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已达17.8%。而为了减轻支出压力,就只能减少编制人数,增加合同制人员数量。
第二,人口结构变化,也导致公共服务需求的变化。现如今,国内各地人员流动性在增强。比如,像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口流出大于流入。在这种情况下,就不需要那么多事业编制人员。而有些经济发达地区由于人口大量流入,就需要增加公共服务人员。
如果继续实行事业编制,那就无法调节事业单位人员数量。而如果采取的是合同制,那么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调节事业单位人员的数量。毕竟职工合同到期了可以不再续聘。
第三,编制制度弱化了绩效管理效果。在一些传统编制制度下,由于是“铁饭碗”的特性,很多职工工作积极性不高,办事效率很低。而如果实行的是“合同制”,就能引入市场化的“优胜劣汰”制度。这样员工的积极性会大幅提高,办事效率也会明显上升。
从短期来看,编制改革会给以上这三大岗位的员工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但从长远来看,编制改革确实很有必要。因为,只有通过“编制改革”,让更多事业单位人员成为“合同工”,才能提高事业单位工作效率、缓解财政支出的压力、优化公共服务需求等。同时,随着编制改革的深入,未来合同制和在编人员在薪酬、福利、职称评定等方面,都会实现同工同酬。所以,事业单位人员也不必过于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