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小学家长群逛一圈,你会发现个特逗的事儿——谁家孩子要是没去补课,家长跟没穿衣服似的,浑身不自在。
真不夸张,小学补课那效果,简直明晃晃摆在那儿。
你家娃没补,考试拿个97分,按理说挺不错了吧?可人家补了课的,班里一抓一大把100分。结果呢?一个班95个满分,剩下那5个没拿满分的,立马成了全班的焦点。
天天被老师盯着,家长比孩子还坐不住。
但你发现没?真正往后能跑远的学霸,往往就藏在这5个里。
他们不是靠周末排满的补习班、一摞摞的习题册堆出来的分数,是脑子里那根逻辑线顺得特别清楚,自己能琢磨明白事儿。
表面看,补课跟神药似的,谁用谁上分。
可往深了说,这玩意儿更像兴奋剂。短期看,精神头足,分数噌噌涨;时间长了,底子就被掏空了。
小学补课尤其明显,跟打游戏开外挂似的,屏幕上全是暴击,爽是真爽。可一到初中,外挂突然失灵了,那些靠惯性刷题的孩子,成绩唰地就掉下来了。
等上了高中,场面更尴尬——之前一路靠补课撑着的,突然就跟不上老师的节奏了;反倒是小学没咋补课,自己慢慢摸索着学的,越学越顺,步子迈得稳稳的。
说白了,小学就卯着劲儿补课拿满分,跟用高压锅煮方便面一个道理。
开盖的时候热气腾腾,看着特诱人,可真要论营养,啥也没有。真要在重点高中站稳脚跟,靠的不是外面填进去多少知识,是自己心里有没有那股子想琢磨、能琢磨的劲儿。
可是,你琢磨过这“满分幻觉”是咋来的吗?
假设有100个孩子,小学时有90个都去补课了,最后考试一水儿的满分。
家长们拿着成绩单,朋友圈一晒:“我家娃是学霸!”可别忘了,统计学里有个理儿——羊群里真正能领跑的,就那么几只。
所谓的“满分大军”,其实是补课把本来该有的差距,硬生生给磨平了。
看看升学数据就更清楚了。
假设最后有30个能进重点高中,这里面5个是没补过课的,剩下25个来自那90个补课的孩子。表面看,好像补课的孩子占了大头。可算比例就明白了:没补课的10个里有5个进了重点,一半的概率;补课的90个里才出25个,连三分之一都不到。
这么一看,补课哪是决定因素啊,它顶多是把大家的平均分往上提了提。
这么说吧,补课不是给孩子装了火箭发动机,顶多算打车拼车。
最后能不能冲进重点高中,看的是孩子自己有没有燃料,知不知道往哪儿飞,跟花了多少打车钱真没关系。
最有意思的是,很多时候根本不是孩子需要补课,是家长自己需要个心理安慰。你想啊,别的家长都提着补习班的袋子往家走,就你手里拎着孩子的涂鸦本,走在小区里都觉得浑身不自在,好像自己比别人矮了半截。
况且,家长的焦虑这东西,传染得比流感还快。
小学阶段一补课就能拿满分,谁家能扛得住这种诱惑?于是乎,大家跟赶集似的往补习班冲,钱包一天天瘪下去,孩子的周末被切成一块一块的,上午数学下午英语,晚上还得留俩小时练琴。
等到了初中高中,才后知后觉发现,补课反倒成了拖累。
因为孩子早就习惯了别人把知识嚼碎了喂到嘴边,一旦没人推着往前走,自己就杵在那儿,不知道该迈哪条腿了。
而真正能跑远的孩子,大多是“忍得住”的。
小学时看着别人都去补课,自己爸妈也不急,该玩玩该学学,慢慢找到自己的节奏。到了初中,开始自己规划时间,哪科弱了自己找法子补;高中时,别人还在等老师划重点,他们早就顺着知识点往外拓了。
这种孩子确实少,所以才显得金贵。
那到底该咋办呢?
其实补课这东西,既不是洪水猛兽,也不是啥灵丹妙药。它能暂时缓解分数带来的焦虑,却解决不了孩子长期成长的问题。家长得先想明白一件事:成绩是结果,不是目标。
要是把补课当成每天必须吃的饭,那孩子早晚得失去自己找饭吃的本事。
更聪明的做法是,小学阶段别被那些“满分”迷了眼。让孩子按正常节奏来,多留点时间让他自己发呆、琢磨、犯点小错。比如一道题卡壳了,别急着给答案,让他自己捣鼓半天,哪怕最后错了,那琢磨的过程也比直接告诉他结果管用。
等到了初中高中,再根据情况加点劲儿,孩子有了自己掌舵的本事,就不容易掉队了。
教育这事儿,最让人哭笑不得的,就是好多家长花了大把的钱,耗了大把的精力,说到底就为了证明自己没比别人慢一步。
可真要论赢家,从来都不是补课次数最多的那些,是敢慢下来,能忍住短期诱惑,一点点攒力气的少数人。
说句实在的,补课就像点外卖,偶尔吃几顿解解馋没问题,可顿顿靠外卖过活,身体早晚得垮。
真正能学好的孩子,从不会把补课当主食,他们有自己的小厨房,知道火候怎么掌握,调料怎么放,慢慢熬出自己的味道。
你说是不是这个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