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四十一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全国特岗教师代表回信,强调“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并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问候。这封回信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教师队伍的关心和重视,犹如股股温暖和煦的春风,吹进千千万万教育工作者的心田,这不仅是对特岗教师的殷切期望,更是对所有教育工作者的时代召唤,激励广大教师坚守教育初心,为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特别有爱,坚守岗位。“特岗教师”这个群体,蕴含着“特”别有爱,坚守“岗”位的深意,这八个字的背后,是千千万万扎根乡村、默默奉献者的身影。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乡村(不含镇区)义务教育学校专任教师共181.77万人。他们扎根、坚守在乡村,用爱心和智慧点亮万千乡村孩子的人生梦想。内蒙古兴安盟科右前旗索伦中学教师刘玉忠从青葱毕业生到站稳乡村讲台,坚守40年!40年里,作为班主任,刘玉忠用自己的积蓄帮助经济困难学生;作为数学教师,用知识照亮少年前路。学生中,走出了从事科研的博士,也有回到家乡投身教育的新一代教师……正是这些坚守教育初心的老师,扛起农村孩子的未来,用行动书写“一个孩子都不能少”的誓言。
国家期望,人民重托。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说过:“我一辈子只追求‘合格’二字。”何为“合格”?于漪老师给出了答案:这个“格”,是国家的期望、人民的重托。它从来不是静止的标准,而是一个需要不断攀登的境界。教育是为未来培养人才,必须拥有时代的活水。习近平总书记希望教师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而成为“大先生”的路径在哪里?于漪老师用自己的一生给出了回答:两根支柱——勤于学习、勇于实践,一个聚焦点——不断反思。这正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密码。真正的教育,从来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以人格塑造人格、以灵魂唤醒灵魂的过程,需要既修“学术魅力”,又修“人格魅力”。
肩负使命,答好问卷。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家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教师作为立教之本、兴教之源,肩负的使命光荣而艰巨。值得欣慰的是,近年来,国家不断提高教师地位待遇,强化权益保障,让广大教师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尊重与关怀,让“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正在成为生动现实。作为一线教师,要积极回应这份沉甸甸的期待,做好关键三点:一是“坚守”,坚守育人初心,无论在都市还是乡村,都要心系学生、扎根课堂;二是“成长”,保持“虚怀若谷”的治学态度,像于漪老师那样“做一辈子教师,学一辈子做教师”;三是“践行”,将“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誓言转化为日常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对每一个学生的用心呵护。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教师的生命力就在于不断自我革新。让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情嘱托,以特岗教师群体的奉献精神为镜,以于漪等“大先生”的治学态度为尺,将有限的生命融入常青的教育事业,在“坚守”“成长”“践行”中实现自我价值、成就育人伟业,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如此,正是我们这一代教育人对这个时代的最好回答。(作者 阚亚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