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薛英华
民族音乐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传承发展对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在新时代美育工作中,将民族音乐元素融入声乐教学已成为音乐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这种创新实践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更通过技术训练与文化熏陶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提升演唱技能的同时,深刻感悟民族音乐的文化内涵。这既有助于培养具有民族音乐素养的专业人才,又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教育体系具有促进作用。
坚持“原真性”原则,构建民族特色课程体系
在声乐教学中,应当以“原真性”为原则,精选各民族经典声乐作品,将不同的民族音乐特色元素融入教材,进行系统化的编撰,将文化背景、语言释义等进行清晰的标注,确保学生理解音乐背后的精神内核。教师可以采用模块化的教学模式,根据歌曲的基础技法、风格以及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分类,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声乐技能,帮助学生奠定学习基础。根据不同的风格类型,可以引导学生在案例分析、模拟实践等活动中掌握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在音乐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将民族音乐文化融入音乐课程,可以联合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开展音乐文化交流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民族服饰、乐器制作等的过程中沉浸式感受不同民族文化魅力。
构建“师生共研”模式,增强教学互动性
在声乐课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当建立良好的沟通交流关系,构建“师生共研”模式。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可组织学生分组研讨民族音乐元素,通过启发式提问引导学生挖掘文化内涵,鼓励创新表达。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数字化工具拓宽教学场景,利用线上音乐软件,设置“虚拟采风”“在线合奏”等功能,要求学生收集民歌素材进行编创,或与不同地区学习者跨时空合作改编作品,教师则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表现,为其进行适当的教学指导。这一互动模式既可深化学生对传统音乐的理解,又可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与艺术创造力,有效提升美育成效。
强化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民族音乐文化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教师须深入把握民族音乐文化精髓,方能将其有机融入声乐教学,在传承特色文化的同时提升学生艺术素养,实现美育与文化自信的双重育人目标。学校应当重视对教师专业素养的培养,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实地学习,跟随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学习原生态唱腔、乐器伴奏等技艺。鼓励教师参与跨学科研究,与舞蹈、戏剧教师合作编排民族音乐剧,运用数字技术进行声乐分析,将学术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同时,学校可利用AI技术构建智能教学体系,便于教师进行线上探讨,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从而共同分享创新案例、共解教学难题。经过持续性的学习实践,教师方能成为兼具文化深度与教学智慧的引路人,为民族音乐传承注入持久动力。
搭建文化传承平台,以演促学、以研促教
新时代声乐教学应搭建多元展示平台,激发学生艺术表现力与学习主动性,在实践锻炼中提升专业素养。学校可以定期举办民族音乐节、声乐大赛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实践舞台。创设民族音乐研究社团,组织师生对濒危唱腔、曲调进行抢救性记录与学术研究,形成“以演促学、以研促教”的良性循环。同时,学校应鼓励学生运用短视频、VR等新技术推广传统音乐;深化校地合作,联合文化馆、非遗中心共建实践基地,组织民歌采风活动,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增强文化认同,促进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因此,在声乐课程中融入民族音乐文化,可以使学生感受民族音乐魅力,主动进行民族音乐文化的创作和宣传。在音乐文化传承平台的搭建下,民族音乐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在交流中焕发新生。
总之,将民族音乐文化融入声乐教学是新时代美育工作的重要实践,既实现专业技能的培养,更肩负文化传承使命。通过创新教学方式,让青年学子在掌握声乐技艺的同时,深植文化基因,使民族音乐焕发时代活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作者单位:南通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