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成男子教养,就必须读书吗?或者说,男孩子就必须读书吗?这完全是现代人的误会。
你别说,误会的还不止是你我。张爱玲自传性小说《雷峰塔》里,母亲鼓励女儿用功念书,因为担心父亲不给女儿读书:“要他送你去上学得力争”,同时,“我倒不担心你弟弟,就他这一个儿子,总不能不给他受教育”。然而结果是女儿离家出走,在母亲的支持下上了大学,儿子跟着父亲,却荒废一生。
古代没有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古人也并不认为读书学知识是所有工作的基础。相反的,读书是完全独立的一件事,“士农工商”么,读书与农业、工业、商业是并列的。当然“学而优则仕”,读书好了,比较容易做官;但即使不去做官,只要考到秀才以上,就免除徭役赋税,还有官府定期发放的生活补贴,已经完全可以做一个“专职读书人”了。
因为这些原因,古人把读书看成是一种选择,而不是必需。甚至,读书是一种务虚且奢侈的选择:说奢侈,当然是要有钱有权、至少也得有“收税的亲戚,作官的朋友”,才能读得起书。说务虚——
我们来看看宝钗的这番话:“男人们读书不明理,尚且不如不读书的好,何况你我?就连读书写字等事,也非你我分内之事,究竟也不是男人家分内之事。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便好了。只是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读了书倒更坏了。这是书误了他,可惜他也把书糟蹋了。所以竟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大害处。”
在宝钗的观念里,最好的当然是“辅国治民”。辅国治民是需要“读书明理”的,可读了书未必一定能明理,有时、大多数时候,倒是“读了书倒更坏了”。与其“更坏了”,不如不读书、也不去“辅国治民”,而选择次一等的“耕种买卖”。
如果宝钗的话,你不肯轻信,我们再来看看贾赦是怎么说的:“咱们这样人家,原不比那起寒酸,定要‘雪窗萤火’,一日蟾宫折桂,方得扬眉吐气。咱们的子弟都原该读些书,不过比别人略明白些,可以做得官时,就跑不了一个官的。何必多费了工夫,反弄出书呆子来。”
贾赦倒也承认,读书是做官的必经之路;可他同时认为,要做官,凭的是家族背景,读书只需要“略明白些”就行了;相反的,多读书反而会“弄出书呆子来”,反而是有害的。
分析了这些之后,再来看王熙凤的情况。王熙凤出身于赫赫扬扬的“金陵王家”,但,并不是每一个王家人都富贵,就像贾家也有贾代儒、贾璜、贾芸、贾蔷这些穷亲戚一样。第十四回写“胞兄王仁连家眷回南,一面写家信禀叩父母”,四十九回“凤姐之兄王仁也正进京”,哥哥来来去去,父母却一直留在南方老家。显然,王熙凤的父亲不是显赫的王子腾,而只是一个没什么地位的“旁系”。
把女孩子“假充男儿教养”,可以是读书认字,也可能是让她学习技能本领,比如管理家务之类。相比之下,管家是实用的,读书却是“富贵闲‘事’”。想想凤姐之父,既不显赫,也不富贵,那么他在女儿的“教养”问题是,是选择实用的技能,还是读书识字写诗这样的“闺中游戏”?答案是不言而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