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下教资中学科目二真题及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 小题。每小题2 分,共42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我国古代,提出“” 主张教育的作用在于引导人保存,找回和扩充其固有善端的教育家。
A. 孔子
B. 荀子
C. 孟子
D. 孟子
【答案】:C。孟子提出了“性善论”。他认为人性本善,人生来就具有“仁、义、礼、智” 四种道德
的端倪(即“善端”)。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求其放心”(找回丧失的善心),并“存心养性”(保存和扩
充这些固有的善端),使其不断发展完善。这与题目描述完全一致。
2. 西方近代教育史上重点阐述绅士教育,并认为绅士教育应通过家庭教育进行教育内容关注体德智教育著
作
A.《教育漫画》
B.《大教学论》
C.《民主主义与教育》
D.《教学与发展》
【答案】:A。洛克在《教育漫话》中系统阐述了绅士教育的思想。认为教育发挥其正面作用的场所并不在学校,家庭教育优于学校教育。
3.“教化立而奸邪皆止者,其堤防完也;教化废而奸邪并出,刑罚不能胜者,其堤防坏也,古之王看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 这句话说明了教育的( )
A. 生产功能
B. 经济功能
C. 文化功能
D. 政治功能
【答案】:D。题干的意思是:“(如果)教化建立起来,那么坏事和邪恶就能被制止,这是因为道德的‘堤
防’完备了。(如果)教化被废弃,那么坏事和邪恶就会一起出现,动用刑罚也不能制止,这是因为道德的
‘堤防’崩溃了。古代的帝王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们面南而坐统治天下,没有不把教化当作最重要的事
务的。” 这段话的核心论点是:教育是比刑罚更根本、更有效的社会治理工具。统治者通过向百姓灌输统
一的道德观念,可以从思想上防止“奸邪” 的产生,从而维护社会秩序,巩固君主统治。
4. 环境对人发展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有的人在逆境中一蹶不振,有的人在逆境中发奋图强,有的人沉溺于优越的环境,终身碌碌无为。同样的环境,不同的人结果不同,这表明环境对人的影响取决于( )
A. 遗传
B. 外部条件
C. 教育背景
D. 主观能动性
【答案】:D。题干中“一蹶不振”、“发奋图强”、“碌碌无为” 这些不同的结果,正是个体在面对环
境时,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不同所导致的。个体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环境的影响,而是会根据自己的信
念、理想、意志和努力程度,对环境做出能动的反应和选择。这正是“逆境出人才” 或“顺境养庸才”
现象的内在原因。
辨析题22. 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学习应优于接受学习
【参考答案】
错误。发现学习只是比接受学习多了前面一个阶段—— 发现,其他没有任何不同。研究者必须消除对接
受学习的误解。他认为:接受学习未必就是机械的,它可以而且也应该是有意义的学习。课堂教学所采用
的有意义学习活动多偏重于接受学习,这是有原因的:首先,由于发现学习费时太多,一般不宜作为获取大量信息的手段。其次,在一些学习情境里,学生必须用言语来处理各种复杂的、抽象的命题。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都是教学中的有效方法,关键是看具体的条件和目的。因此,该观点是错误的。
简答题
简述榜样示范法的基本要求。
榜样示范法是教育者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影响学生,促使其形成优良品德的方法,基
本要求如下:
(1)选准榜样:榜样需具有典型性、代表性,能契合教育目标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既可以是历史伟人、行
业精英,也可以是身边的优秀同学、教师等,避免榜样脱离学生实际认知范围。
(2)真实可信:摒弃对榜样的过度“神化”,如实呈现榜样的成长过程、优点与合理不足,让学生感受到
榜样的真实性,增强认同感,避免因榜样过于完美而产生距离感。
(3)引导学生理解榜样精神:不仅让学生观察榜样的行为,更要通过讲解、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榜样行为背后的思想境界、价值追求,如责任感、坚持精神等,而非单纯模仿表面行为。
(4)注重知行统一:鼓励学生将对榜样的认知转化为实际行动,通过实践活动(如“向榜样学习” 主题实
践),让学生在行动中践行榜样精神,同时及时对学生的积极行为给予肯定,强化榜样的示范效果。
简述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内在联系。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是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学生发展,内在联
系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目标互补:显性课程以明确的教学目标(如知识掌握、技能提升)为导向,直接服务于教育目的;隐性课
程则通过校园文化、师生关系、教学氛围等间接传递价值观、情感态度等,补充显性课程未明确涵盖的“非
学术目标”,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内容交融:显性课程的内容(如学科知识)会通过隐性课程的载体(如课堂互动方式、教材呈现风格)间接
影响学生的学习体验与理解;反之,隐性课程中的文化理念(如学校的创新精神)也会渗透到显性课程的教学
设计中,如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融入创新思维训练。
(3)实施相互依托:显性课程的实施依赖隐性课程营造的环境,如积极的班级氛围能提高显性课程的教学效
率;隐性课程则需以显性课程为基础,通过显性课程的教学活动、管理规范等得以体现,如课堂纪律要求本
身也蕴含隐性的规则意识教育。
(4)效果相互强化:优质的显性课程能为隐性课程提供正向内容支撑(如通过历史课传递的爱国精神,会强
化校园爱国文化氛围);而积极的隐性课程能增强显性课程的教育效果(如和谐的师生关系能让学生更主动
参与学科学习)
简述中学生思维发展的主要特征。
中学生处于青春期,思维发展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且逐步趋于成熟,主要特征如下:
(1)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中学生能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分析问题,如数学
中进行代数推理、语文中分析文章逻辑结构,且抽象思维的深刻性不断提升,能理解复杂的因果关系与抽
象概念(如哲学中的“矛盾”)。
(2)辩证思维初步发展:初中生开始初步认识到事物的相对性与复杂性,不再满足于“非黑即白” 的判断;
高中生则能更全面地看待问题,如分析历史事件时,既考虑经济因素,也兼顾政治、文化影响,理解事物
的对立统一关系。
(3)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增强:中学生不再盲目接受他人观点,会主动质疑、反思,如对教材内容、教师
讲解提出不同看法;但这一阶段的批判性思维仍不够成熟,可能存在片面质疑、缺乏论据支持的情况,需教
师引导。
(4)思维的创造性逐步提升:中学生在思维过程中更注重创新,如写作时尝试新颖的表达形式、解决理科问
题时探索多种解题思路,且能结合已有知识进行初步的探索性思考,如设计简单的科学实验验证自己的猜
想。
简述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升专业知识、技能与素养的过程,主要途径包括:
(1)职前教育: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通过师范院校的系统培养,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学科专业知识等
理论,同时参与教学见习、实习,初步掌握教学基本技能,为正式任教奠定基础。
(2)在职培训:是教师持续发展的关键,包括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组织的各类培训,如新课程改革培训、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培训、骨干教师研修等,帮助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提升教学能力。
(3)教学反思:是教师自我提升的核心方式,教师通过课后反思(如记录教学日志、分析课堂问题)、教学案例研究、同行评课等,总结教学经验与不足,调整教学策略,实现“教学相长”。
(4)同伴互助:通过教师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发展,如开展集体备课(共同设计教学方案)、听课评课(相互
提出改进建议)、组建教研小组(研讨教学难题),借助集体智慧弥补个人短板。
(5)自我学习:是教师自主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通过阅读教育专著、学术论文,关注教育领域前沿动态(如
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改革),参与线上课程学习(如慕课、名师讲座),不断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
(6)教育研究:推动教师从“经验型” 向“研究型” 转变,教师结合教学实际开展小课题研究(如“中
学生课堂注意力提升策略研究”),通过观察、实验、数据分析等方式探索教育规律,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
学,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材料分析
考了德育原则和注意品质。
更多真题持续整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