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大工“双迎新”活动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开展,北京(青友会)、山西、沈阳、大连(物理分会)、丹东、锦州、营口、吉林、常州、重庆、东莞、广西、广州、湖南、江苏、安徽(滁州明光)、福州、厦门、青岛、淄博、潍坊、上海、湖北、四川、苏州、无锡、浙东(宁波、温州)、浙江衢州、贵州、陕西、宁夏、珠澳、嘉兴共33地校友组织39场“双迎新”活动,再创历史新高。
校友们以“联谊与发展”为主题,为2025级新生描绘大学蓝图,为2025届新校友搭建融入桥梁,助力学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大工精神与校友文化。一场场热情洋溢的相聚,一次次干货满满的分享,让大工精神跨越山海,激励新生与新校友梦想启航。
姚山副校长赴湖北、湖南、浙东(宁波)校友会活动现场,国内合作与联络处也深入苏州、温州、四川、山西等12地,向各地校友传递学校最新发展情况,提前一步到各地迎接大一新生,第一时间欢迎新校友加入校友会“大家庭”,助力新生与新校友学业、事业发展。
01
校院联动,招生就业双促进
今年双迎新活动,学校与学院紧密联动,校地、校企合作进一步升级,将迎新与招生就业、人才培养等有机结合,实现服务新校友与助力学校发展双向赋能。
机械学院党委书记亓昌、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张小钢和冷鸿涛,电气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王旭,控制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高兰,建工学院党委书记于龙,船舶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孙波,经管学院院长叶鑫,物理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周福良,软国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王雷等学院教师20人次深入13地参与活动,进一步推动招生工作与校友工作深度融合。
地方校友会主动担当招生助力者,苏州校友会在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高级中学、俞瑞富校友在安徽省明光中学组织活动,营口校友会邀请营口市第一高级中学校领导为新生带来寄语,为吸纳优质生源搭建桥梁。
在就业服务方面,各地校友会加强与地方政府合作,邀请营口市委组织部解读人才政策,为新校友铺就“扎根之路”。邀请无锡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详细解读《青年十条》政策,为毕业生提供全方位支持。青岛校友会秘书处主动了解并解读当地人才帮扶政策,为求职校友打通信息壁垒。
02
形式丰富,创新与传承并举
各地校友会以创新姿态诠释“迎新”内涵。丹东、陕西、嘉兴等地组织走进校友企业,实地感受“大工技术”的魅力;常州、浙东(宁波)校友会将活动设在当地研究院,依托科研平台深化校地联动;吉林校友会以“破冰团建”模式,通过趣味活动增强凝聚力;湖北、湖南等地将双迎新与换届、年会等活动有机结合,提供多元交流平台。
形式创新,情怀未变。福州校友会与四川校友会已连续十一年举办“双迎新”活动,江苏校友会当年指导过的“新生”,如今接过“接力棒”,加入双迎新的队伍……厚重的传承之中,是一代代大工人不曾间断的温情与守候。
各地校友会暖心关怀也在逐年延续、不断升级。苏州校友会连续四年为参加活动新生颁发奖学金,从最初13人到现在的30人,人数翻倍,而校友情谊始终炽热如初;俞瑞富校友连续两年为明光中学考入大工学子颁发每人1万元的新生入学奖学金,用实际行动照亮他们的求学之路;珠澳校友会会长刘立志校友为新生准备红包,重庆校友会连续两年发放“666”红包。福州和厦门校友会为家长介绍两地联手设立的薪火奖学金项目,上海、湖北、山西等校友会也为学子送去红包和礼包,无不寄托着校友们浓浓的关怀与祝福。国内合作与联络处还为各地新生准备了“大工告成”“天之骄子”凌水湖黑天鹅钥匙扣,承载母校对学子的美好祝愿。
03
用心服务,全方位助力成长
各地校友会针对新生、新校友的不同需求,提供“量体裁衣”式的指导和服务,让帮助更精准、更贴心。
沈阳校友会按专业门类细分举办6场分会活动,邀请同专业校友资深分享,实现“专业问题找对人”。淄博、浙东(宁波)等校友会特别邀请2024级在校生代表分享“新鲜出炉”的大一经验,时效性与实用性兼备。东莞校友会邀请具有华为24年工作经验的贺炜校友分享职场心得,厦门校友会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王建辉校友分享求学经历,鼓励新生“奔赴大工的星辰大海”,为新生和新校友提供全景规划指导。北京青友会贴心为5位新疆新生提供火车异站换乘接送服务,并带他们参观天安门、鸟巢等地标,让异乡求学的新生感受到母校和校友的温暖。
“双迎新”活动既是全员参与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也为校友反哺母校搭建平台,是强化校友与母校“发展共同体”的有力抓手。这项工作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焕发新的活力,为校友和学校发展注入持续动力,双向赋能,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