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的排名咋像坐滑梯一样,从2021年的全国43名跌到了2025年的61名,连续五年退步,在211高校里简直是独一份。不少人纳闷:这所背靠大上海的大学,咋就突然“熄火”了?
别的学校排名有起有伏,可它却像被施了魔法,年年往下掉。就像邻居家孩子考试,偶尔一次没考好能理解,但次次退步,当家长的能不揪心吗?
1、这事儿得从排名规则说起
现在的大学排名,早就不是单纯比谁学生多、楼盖得高了。软科排名里,论文引用率、国际期刊负责人数量、国家重点实验室这些硬指标占了大头。
上海大学以前靠材料、机械这些传统工科撑场面,可现在排名规则变了,就像考试科目从数学换成了英语,原来的强项突然不吃香了。
更要命的是,上海高校圈的竞争太残酷了。交大、复旦、同济这些“老大哥”霸占着大部分资源,连新崛起的上海科技大学都来分蛋糕。
就像菜市场里,老字号摊位永远围满人,新开的网红摊位也能吸引年轻人,夹在中间的上海大学,难免被冷落。
2、上海大学的学科布局有点像贪吃的孩子
啥都想抓,结果啥都没抓牢。作为综合性大学,它有2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听起来挺风光,可真正拿得出手的“拳头学科”没几个。
第四轮学科评估里,社会学和美术学拿到A-,但其他学科大多在B类打转,连个A+都没有。
这就好比开餐馆,招牌菜不突出,客人来了只能点“随便”。
更尴尬的是,学校合并的历史留下了后遗症。1994年,原上海工业大学、上海科技大学等四校合并,本意是强强联合,可实际却像把不同口味的菜混在一个锅里煮,工科特色被稀释了。以前上工大的机械专业全国前十,现在却泯然众人矣。
3、资源争夺中的“夹缝求生”
在上海这个高校林立的“武林”,资源分配就像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交大、复旦这些“名门正派”,不仅有国家部委撑腰,还有地方政府的“偏爱”。
上海大学虽然每年能拿到近50亿的经费,在市属高校里算“土豪”,但和部属高校比起来,就像小舢板遇上了航空母舰。
这种资源差距直接体现在科研上。别的学校能砸钱建国际联合实验室,挖顶尖教授,上海大学却得精打细算。
4、理性看待排名
排名下跌,最受伤的其实是学校的口碑。家长们一听说排名跌了,就觉得学校不行了,可真正懂行的人知道,排名只是个参考。
就像买手机,参数好看不一定用着顺手,学校的教学质量、就业情况、校园氛围,这些看不见的东西才是“内功”。
上海大学的毕业生,其实过得并不差。2023年的数据显示,超过93%的学生毕业就能找到工作,45%的人选择继续深造。很多学生在上海的科技企业、金融机构里混得风生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