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更应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让学生从中汲取丰富营养,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近年来,在弘扬传统文化形成的良好社会风尚下,各地庆祝传统佳节的地域习俗开始恢复往日风采,越来越多的学校也都紧跟时代步伐,借庆祝传统佳节的契机以多种形式推动传统文化进校园,很好地将传统文化与创新的教学形式结合在一起,为此,民建宝鸡市委会建议:
01
以课程构建为抓手,系统推进教材体系建设。学段精准化。教育部门可组织专家团队,研究制定分学段、分学科的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核心内容范畴,学校按照纲领,依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与心理特征,科学、细致地界定各学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具体目标、核心内容与适宜的教学方法,确保教育的适切性和阶梯性。协同化教学。打破学科壁垒,加强各年级、各学科间的统筹协调与内容整合,强化跨年级、跨学科协同育人机制,形成目标一致、内容衔接、优势互补的教学合力,避免教学碎片化与各自为战。顶层设计。学校应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整体课程规划,制定长期、连贯的方案,避免随意性和碎片化。
02
整合资源创新教学模式,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深度融合。拓展教学维度。积极打造“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下+线上”一体化的教学新形态,增强传统文化教学活动的实践性、互动性与体验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传统文化教育真正“动”起来、“活”起来、“火”起来。深化技术融合。 积极运用“互联网+教育”平台、虚拟仿真、数字资源库等新型手段,创新教学方法、拓展教学时空,将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入传统文化教学的全过程,实现传统文化在当代教育语境中的创新性表达与传承。
03
拓宽社会参与路径,构建多元协同的育人共同体。盘活地域资源。学校应充分挖掘并有效利用本地区丰富的文化资源,如文化场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历史文化名城(街区)等,主动加强联动,建立稳定的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基地与传播阵地。引入专业力量。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专业机构、团体及个人力量参与传统文化教育。通过合作,鼓励各类机构举办多层次、多类型的教研活动、工作坊与研学项目,为有兴趣、有潜质的学生提供更加专业、系统的传统文化学习机会与培养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