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湖北日报要闻版报道华科大改革试点工程硕博士培养。
湖北日报讯(记者汪洋)9月20日,华中科技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在华中科技大学军山校区举办新生开学典礼暨入学教育报告会,该校有关负责人透露,该校2022级硕士研究生甘师一以实践成果获得工程硕士学位,成为我省首位以实践成果获得工程硕士学位的应届毕业生。
▲新生在华中科技大学军山校区内参观。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汪洋 摄
2022年,华中科技大学被列为全国首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单位。4年来,该校以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试点为抓手,累计招收工程硕博研究生1130人。其中,2025级新生360人,经学校组织,集中乘坐大巴,从华中科技大学主校区出发,来到新近落成的军山校区,参加开学典礼。
入学教育报告会上,华中科技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副院长程强以《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强化产教深度融合,有组织成建制培养卓越工程师》为题,向新生宣讲该校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培养体系。
跟以往相比,主要有三大转变:培养方式由学科、专业单一性、独立性,向学科大类交叉、校企融合方式转变;培养目标由重视理论传授,向重视工程创新能力转变;评价标准从类似学术型评价,唯论文、唯奖项,向考察专业实践、创新贡献为主转变。
▲入学教育报告会上,宣讲人重点介绍培养变革。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汪洋 摄
“办学主体从单一学校主体,变为校企双主体;培养模式变从在校培养,到工学交替培养,工程硕士在校学习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一年,在企业实践两年;工程博士在校学习两年,在企业实践三年。”程强说。
他以2022级工程硕士研究生甘师一为例,介绍多元评价落地情况,鼓励大家产出更多实践创新成果。
▲入学教育报告会上,宣讲人以应届毕业生甘师一为例。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汪洋 摄
甘师一是华中科技大学与武汉精测电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培养的硕士研究生,由学校导师、电子信息与通信学院副教授张靖与企业导师、高级工程师许恩共同指导。研究课题来源于企业核心需求——基于OLED检测及修复技术研发这一重点工程项目。学位答辩中,甘师一系统展示围绕OLED面板数据异常点分布检测软件及系统开展的关键技术攻关与实践成果。该成果通过专家组严格鉴定,在核心指标——图像缺陷检测率和模型完成时间上,均满足企业实际研发需求。
许恩高度评价这种培养模式:“课题从产线中来,成果到产线中去,有效解决了企业实际问题。”
▲华中科技大学军山校区内一角。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汪洋 摄
入学教育报告会上,宣讲人列出5种工程硕士申请学位类型——研究类论文、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报告、产品设计、方案设计,7种工程博士实践成果形式——重大装备、仪式设备、其他硬件产品、软件产品、设计方案、技术标准、其他成果。
“9月3日阅兵式上,大家看到了很多高精尖的装备。下一个十年,靠你们了!”他说。
作为全国首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高校,华中科技大学积极探索工程硕博士培养模式改革,逐步建立工程硕博士实践成果申请学位新机制,专门制定工程硕博士改革专项试点硕士学位论文成果实施细则、博士学位论文与申请学位实践成果实施细则,要求成果报告选题应与专业实践紧密联系。细则还建立符合卓越工程师培养定位、体现不同行业领域工程实际的学位授予标准,为更好地破除唯论文、唯奖项,建立多元化学位评价体系提供了坚实制度保障。
▲博士研究生王之义作为新生代表发言。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汪洋 摄
“‘卓越工程师’这五个字,是荣誉更是责任。在今后的学习实践中,我将练就过硬本领,成长为一名能解决真问题、敢啃硬骨头的工程师。”开学典礼上,2025级电子信息与通信学院博士研究生王之义作为新生代表发言。
据悉,华中科技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在课程设置上分为校内课程和校企共建课程,实行科研合作与人才培养同步、项目攻关与学位论文同步、学位授予与执业资格认证同步。未来,学校将持续优化实践成果认定程序,进一步畅通以实践成果申请学位的渠道,引导学生聚焦工程实践中的“卡脖子”技术,开展系统性攻关并产生首创性成果,推动实践创新成果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另据甘师一导师张靖介绍,甘师一已到上海一家世界500强企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