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民生之本,高校毕业生就业更是关系重大。统计数据显示,2025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1222万人,同比增加43万人。今年7月,在教育部召开的高校毕业生离校后促就业工作座谈会上,相关负责人指出,各地教育部门和各高校要聚焦突出问题,坚持效果导向,真正做到服务“不断线”、政策落实“不断线”、岗位资源开发“不断线”、跟踪帮扶援助“不断线”、就业数据审核“不断线”。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保就业稳就业的重点群体。解决好毕业生就业问题,既关乎当下,更利于长远。各地各部门和高校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抓好就业这个最大的民生,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锚定确保高校毕业生就业总体稳定目标,加大政策支持和工作力度,持续为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推动各项促就业工作整体再加力,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就业大局稳定。
服务毕业生就业“不打烊”。各地要把就业当作本区域民生实事重要工程来抓,为大学生就业开辟绿色通道,构建上下联动、服务精准、管理科学的高质量充分就业工作体系,整合资源多方发力,服务高校毕业就业“不打烊”,搭建好毕业生施展才能、发挥才智的平台,以最大决心、最强力度、最实举措,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稳就业、保就业工作,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各高校要主动与当地政府部门联手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坚持从“管理保障机制、就业指导体系、就业信息服务、精准就业援助”等方面发力,推动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快捷流动,实现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助力毕业生走稳就业之路。
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难”转向“择业优”。要深化校企合作长效机制,聚焦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主动适应产业发展新趋势,打造多元协同育人平台,推进就业见习基地建设,持续加大就业见习组织力度,帮助高校毕业生增强岗位实践经验,提高学生素养和企业需求之间的匹配度,确保人才培养“适销对路”。从长远来看,各高校应不断优化调整学科专业设置,根据科技发展、国家战略动态及时对接转换、更新人才培养方案,提升高校毕业生专业素养、创新思维和就业创业能力,开辟就业新空间,拓展就业新途径,助力毕业生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各地要积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重中之重,挖掘就业岗位资源、做实做细就业服务、做好困难托底帮扶,帮助毕业生更好择业、更快就业,让高校毕业生在各自岗位上发挥聪明才智,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贡献力量,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高质量人才。(潘铎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