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学生将迎来新版教材,新教材将更加重视思维和阅读!为了方便广大学生在暑假预习新学期的课本知识,我们整理了2025新
统编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一电子课本,以图片的形式呈现给大家,希望对同学们的暑期学习有所帮助。
如需全套电子课本PDF版,请关注公众号“桃李科普”回复:“电子课本”
统编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电子课本在线阅读
高中思想政治涵盖《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四大模块,核心考查 “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 四大核心素养。以下结合学科特点与应试需求,从基础夯实、体系构建、解题技巧、时政结合四个维度,提供系统实用的方法,助力兼顾知识理解与成绩提升。
一、夯实基础:吃透 “概念 + 原理”,拒绝机械记忆
思政知识点的核心是 “概念” 与 “原理”,直接决定答题的准确性。需通过 “拆解理解 + 逻辑关联” 内化知识,而非死记硬背。
1. 用 “要素拆解法” 理解核心概念
每个概念都有 “内涵(本质)”“外延(范围 / 分类)”“关键词”,拆解后可避免混淆。
模块核心概念要素拆解经济生活商品内涵: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关键词:①劳动产品(排除自然物品)②用于交换(排除自用物品)政治生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内涵: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外延: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核心内容(人民当家作主)、地位(基石)文化生活文化创新内涵:文化发展的实质;外延:途径(立足实践、继承传统、面向世界)、主体(人民群众)生活与哲学矛盾内涵:事物对立统一的关系;关键词:①对立(相互排斥)②统一(相互依赖、转化),二者不可分割
操作建议:每学一个概念,在笔记本上按 “内涵 + 外延 + 关键词” 梳理,标注易混点(如 “商品” vs “劳动产品”,“人民代表大会” vs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 用 “逻辑链法” 串联原理,构建知识关联
原理并非孤立,需按 “因果、递进、包含” 关系串联,形成 “原理逻辑链”,避免碎片化记忆。以《生活与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为例:实践(来源/动力/检验标准/目的)→ 认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真理(客观性/条件性/具体性)→ 认识发展(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以《经济生活》“市场经济” 为例:市场经济含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市场机制(价格、供求、竞争)→ 市场缺陷(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 宏观调控(手段:经济/法律/行政,目标:稳定物价、促进就业)
操作建议:用思维导图工具(如 XMind)绘制 “原理逻辑链”,每个节点标注 “核心内容 + 高频考点”(如 “市场缺陷” 节点标注 “高考常结合食品安全、产能过剩案例考查”)。
二、体系构建:按 “模块 + 专题” 整合,应对综合题
高考思政常以 “跨模块综合题” 考查(如 “乡村振兴” 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哲学多模块),需打破教材章节限制,构建 “模块框架 + 专题网络”。
1. 模块核心框架:明确 “总 - 分” 结构
每个模块先建立 “总纲 + 分点” 框架,明确知识点定位。
示例:《政治生活》模块框架
2. 专题整合:跨模块串联,应对热点考查
围绕 “时政热点” 整合多模块知识,形成 “专题知识包”,是应对主观题的关键。
高频专题示例:“科技创新”
模块关联知识点经济生活①科技创新是第一生产力,推动实体经济发展;②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③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政治生活①政府履行文化职能(推动科技发展);②党领导科技创新(制定战略规划);③国际竞争的实质(以科技和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文化生活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科技促进文化传播,如数字技术);②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立足实践,科技是重要手段生活与哲学①辩证否定观(科技创新需突破旧技术,树立创新意识);②主要矛盾(抓住核心技术攻关,解决 “卡脖子” 问题);③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科技需求推动认识进步)
操作建议:每学期整理 3-5 个核心专题(如 “共同富裕”“生态文明”“全过程人民民主”),用表格或思维导图整合跨模块知识点,标注 “材料结合点”(如 “科技创新” 可结合 “华为研发 5G”“北斗导航系统” 案例)。
三、解题突破:掌握 “选择题 + 主观题” 技巧,提升得分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