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养育男孩的过程里,我们总希望男孩要有「男孩样」,希望他坚强、独立、勇敢、大方.....
带着这些刻板的印象,我们在养育中,对男孩教育也会有「刻意追求」:
看见男孩哭,我们会脱口而出:哭什么哭,男孩子要坚强,你怎么能这么爱哭!
看见男孩胆小,又会忍不住说:作为家里唯一男子汉,你怎么胆子那么小,以后怎么保护妈妈!
看见男孩玩娃娃,又会说:你是男孩,怎么能玩娃娃呢,多丢人!
......
这些对「男孩就该怎样」的期待和限制,真的对孩子好吗?
那些我们脱口而出的「男孩要坚强」「男孩要独立」......的话,看似是关心、引导,实际上却可能一层层裹住孩子真实的需要与感受。
今天,让我们撕掉这些「有毒」的标签,看看哪些话正在「养废」我们的男孩。
01
「你是男孩子,要坚强,
别总是哭哭啼啼的,这么矫情!」
哭泣,是孩子们表达情绪,非常自然而然的行为。
但在我们的文化里,男孩往往从小被教导「不能哭」「要坚强」「要像个男子汉」,仿佛这样就能让他们变得冷静、坚韧和成熟。
当男孩被拒绝表达悲伤、委屈、恐惧后,他们就只能将「哭泣 / 害怕 / 敏感 = 脆弱 = 羞耻」内化,学会隐藏和压抑真实的情绪。
被压抑的情绪不会消失,只会以其他形式寻找出口。
当悲伤和恐惧无法被表达时,它们往往会被扭曲为愤怒和攻击性。
因为愤怒是社会普遍「允许」男孩表现的唯一强烈情绪。
图片来源:giphy
然而,这种情感转移并不能真正缓解内心的压力,反而会形成恶性循环,使他们难以真实面对自己的感受,同时削弱与他人建立深层次情感链接的能力[1]。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随着时间推移,未被妥善处理的情绪可能在成年后进一步演变为情绪管理障碍,引发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甚至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和人际关系。
✅ 家长应该怎么做?
● 我们要做孩子的「情绪教练」而非「情绪警察」,帮助男孩接纳并正视自己的情绪。
● 我们需要传递这样的观念:情绪是正常的,无论是快乐还是悲伤,都是人类情感的自然组成部分。
● 不去否定孩子的感受,用理解和支持告诉语言告诉他们:「哭泣是健康的,情绪是宝贵的。」
当孩子哭泣时,可以蹲下平视他说:
「我看到你很难过,能告诉我是什么让你这么伤心吗?」
或者说:「哭没关系,哭出来会舒服一些,爸爸/妈妈在这里陪着你。」
这些共情的语言不仅能让孩子感到被理解,还能帮助他们学会健康地表达和释放情绪,向孩子展示情绪管理的正确方式。
这也会让孩子明白,情绪并非需要隐藏的「弱点」,而是可以被接纳和分享的珍贵体验。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02
「你是男孩子,别老粘着妈妈,
要独立!」
这句话看似在教导男孩成长为独立的个体,实际上却误解了「独立」的真正含义。
独立是一个需要耐心和引导的过程,而不是通过简单的「断绝依赖」来实现。
依恋理论指出,真正的独立并不是突然切断依赖,而是建立在牢固的安全型依恋基础上的渐进过程。
孩子对父母的依恋是他们探索世界的「安全基地」,这种情感连接为孩子提供了安全感和信心,帮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发展出自我调节能力[2]。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当孩子需要亲近和安慰时,如果被父母粗暴地拒绝,听到「别粘着妈妈」这样的评价,会让他们感到自己的情感需求被否定了,甚至产生被拒绝和不被爱的感受。
这种体验可能破坏亲子间的信任和亲密关系,孩子会认为寻求安慰是一种「错误」或「软弱」的行为,从而不敢再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
长此以往,孩子可能无法建立健康的安全型依恋,反而发展出不安全型依恋,表现为分离焦虑或对亲密关系的回避。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此外,过早强制独立还可能导致所谓的「反向依赖」。
表面上,孩子看起来独立,但实际上他们内在的情绪调节能力尚未发展成熟,一旦遇到挫折,他们更容易崩溃或退缩。
因为他们在关键成长阶段没有获得足够的情感支持,缺乏内心的安全感。
✅ 家长应该怎么做?
●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逐步放手
我们需要需要明白,不同发展阶段的孩子,依赖需求是不一样的。
独立并不等于完全不依赖,健康的独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我们需要先提供充足的陪伴和支持,再逐步放手,而不是通过强制切断依赖来拔苗助长。
● 幼年时期(6 岁以前),给孩子足够的依赖,才能为将来的独立做好准备
孩子对母亲的依恋是建立安全感的重要基础。
这种依恋并不是软弱的表现,而是心理发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这时候依赖需求被充分满足后,他们才能逐渐发展出内在的安全感和自信心。
与其说「别粘着妈妈」,不如以更温暖、更包容的方式回应孩子的依恋需求。
例如:「需要妈妈的抱抱了是吗?来,充满电,然后你就是个小勇士,可以自己去探险啦!」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这些回应不仅满足了孩子的情感需求,还通过温和的引导,帮助他们逐步尝试独立完成小任务。
03
「你是男孩子,大气一些,
多分享,别那么抠门」
「大气」常常与「男子气概」绑定,成为一种特定且带有强迫性的道德期待。
仿佛男孩子只有表现出「大方」「慷慨」「不计较」,才能证明自己「够男子汉」。
这种观念看似鼓励男孩培养美好的品德,实则隐藏着对男孩情感和边界的忽视。
我们希望男孩子能够「大气」「不拘小节」「与人为善」,但却常常陷入「分享 = 大气」的思维误区。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事实上,真正的分享是一种基于理解、尊重和自愿的选择,而非通过强迫或道德绑架来实现。
而孩子的慷慨行为往往与他们的安全感和同理心发展息息相关。
当一个孩子感到被尊重、被接纳时,他更容易主动分享自己的资源[3]。
相反,如果他反复被外界批评「太小气」,则可能会对分享行为产生防御心理,进一步退缩或固守自己的物品。
强迫男孩去「分享」不仅可能让他们感到自己的物品、感受甚至想法不被尊重,还会误导他们以为,只有满足他人的要求才能被认可为「好孩子」。
这种做法会压抑他们的自主性,削弱对自我价值的认知。
甚至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习惯性忽视自己的需求,发展出讨好型人格,难以在未来的人际关系中设定健康的边界,导致更容易被他人利用或操控。
✅ 家长应该怎么做?
● 尊重孩子的物权意识
家长首先需要捍卫孩子对自己物品的所有权,让他们感到安全和被尊重。
例如,当孩子不愿分享时,可以告诉他们:
「这是你的玩具,你有权决定是否要分享。如果你现在不想,可以礼貌地告诉小朋友:我现在还想玩一会儿,等下再借给你玩好吗?」
这种表达既保护了孩子的自主性,又教会了他们如何用礼貌的方式表达拒绝。
● 循序渐进地引导男孩理解分享的意义
在此基础上,家长可以通过讨论和示范,帮助男孩逐步内化分享的意义。
例如,我们可以这样和孩子说:
「如果你愿意和别人分享,大家一起玩,这会更有意思、更好玩。当然,但如果你还想玩一会儿,也可以先玩好再分享。」
通过这样的引导,孩子不仅能明白分享是一种自愿的行为,更能在分享与维护自我需求之间找到平衡。
此外,家长可以通过绘本、合作游戏或日常互动,向孩子示范分享带来的积极意义。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04
「你是男孩子,别老玩娃娃、扮家家这些女孩喜欢的游戏!」
这句话表面上是在强调性别分工,实际上可能会压制男孩的兴趣探索。
游戏和兴趣没有性别之分,只有功能和意义之别。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孩子通过游戏认识世界、培养能力和表达自我,如果将某些活动或玩具贴上「男孩」或「女孩」的标签,会让男孩认为自己喜欢的游戏是「错误的」或「不符合性别期待的」,从而放弃探索这些兴趣。
这不仅可能让孩子错过真正的天赋或热爱,也会限制他们多元能力的发展[4]。
例如,做饭类游戏可以培养创造力、责任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都是未来独立生活和职业发展的重要技能。
✅ 家长应该怎么做?
● 尊重孩子的兴趣选择,避免对玩具或活动贴上性别标签
家长可以通过积极的表达和认可,让孩子感受到兴趣探索的自由。
例如,当男孩玩做饭类游戏时,可以说:「做饭的游戏很有趣啊,你以后可能会成为一个很棒的厨师呢!」
这样不仅保护了他们的兴趣,还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我认同。
05
「你是男孩子,胆子大点,
还要靠你保护妈妈、弟弟、妹妹」
这句话看似在鼓励男孩承担责任,但实际上,是在拒绝孩子情绪, 并过早让男孩承担「保护者」的角色,产生超出年龄的心理压力。
当孩子被要求保护家人时,可能会误以为自己需要对家庭的安全和幸福负责。
对于尚未成熟的孩子来说,这种责任超出了他们的实际能力范围。
在他们自认为无法 / 没有完成「保护任务」时,他们可能会产生深深的无力感和自责,甚至对自己产生负面的评价,认为自己「不够好」或「不够男人」,反而更加胆怯[5]。
而当男孩被设定为「保护者」时,他们可能觉得自己必须表现得坚强、可靠,而不敢示弱或寻求帮助。
他们可能压抑自己的情感需求,认为自己不应该有脆弱的一面,因为「保护者」不该依赖他人。
这种情感压抑会在潜意识中积累,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甚至在成年后形成「拯救者情结」,在亲密关系中过度承担责任,忽视自己的需求。
✅ 家长应该怎么做?
● 让孩子明白自己可以脆弱,家庭是一个互相关心、彼此支持的整体
「保护家人」不应成为男孩的性别义务,而是家庭成员共同的责任。
家长应该让男孩明白,他既可以是保护者,也可以是被保护者;既可以坚强,也可以脆弱。
可以用更平等的表达方式,引导孩子认识到家庭是一个互相关心、彼此支持的整体。
比如:「我们是一家人,每个人都需要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照顾和帮助对方。」
这种说法可以避免将责任过早地集中在男孩一个人身上,同时让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意识到自己的重要性和责任感。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 通过具体情境,按年龄分配孩子可以胜任的任务,去锻炼承担责任的能力
例如:「弟弟妹妹还小,你可以帮忙照顾一下他们,但如果你遇到困难,也要告诉妈妈或爸爸。」
这样既能培养男孩的责任意识,又能避免给他们施加过大的压力。同时,家长需要明确告诉孩子,求助不是软弱,而是一种智慧。
比如:「遇到危险时,先保证自己的安全,再寻求大人的帮助。」
这能减轻男孩对「保护失败」的恐惧,让他们学会在困难面前理性应对。
06
「你是男孩子,别那么怂,
别人欺负你,就要还回去啊!」
相比女孩,我们往往对男孩寄予更多关于「阳刚」「果敢」「不服输」「勇敢向前」的期望。
这种性别化的期待,使得我们在面对男孩和女孩的情绪或困境时,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态度和处理方式[4]。
当女孩子被欺负时,我们更倾向于站出来充当保护者和抚慰者,将女孩置于需要被呵护的位置。
而当男孩子遇到类似的情况时,我们常常选择让他们「自己解决」,甚至会用「不能怂」「要还击回去」等话语试图激励他们挺过难关。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然而,这样的做法,却错误地将「强硬」与「勇敢」绑定在一起,将「不还手」等同于「懦弱」,将「以暴制暴」等同于「力量」。
这种观念可能让男孩感到,如果自己不还击,就无法证明自己的男子气概,从而产生自我否定的情绪。
一旦男孩认为暴力是解决冲突的唯一方式,他们可能会忽视沟通、谈判、寻求帮助等更高级的应对方式,进而阻碍其社交能力的培养。
✅ 家长应该怎么做?
● 教会孩子冷静面对冲突
家长可以通过语言和示范,帮助男孩理解真正的勇敢是用理性和智慧化解矛盾,而不是暴力。
家长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孩子思考自己的感受和行为。
例如:「他推你时候,你害怕吗?如果再遇到这样的情况,你觉得用什么办法可以保护自己?」
这些问题能够帮助男孩学会分析冲突的原因和后果,并尝试用更理性的方式应对。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 引导孩子,寻找多样化的解决方案
语言警告:教会孩子用坚定的语言告诉对方「住手」,这种方式能够帮助孩子学会用语言设立边界,表达自己的立场,而不是用暴力回应暴力。
转身离开:告诉孩子,如果对方继续攻击,立即远离危险的情境。
寻求帮助:家长需要明确告诉孩子,寻求帮助不是软弱,而是聪明的做法。
身体防卫:让孩子明白,身体防卫是作为最后手段,在无法逃脱且身体受到持续攻击的情况下,可以用力推开对方保护自己,但目的必须是「制止伤害」而非「打击报复」。
养育男孩,不是培养「小男子汉」,而是培养完整的人。
他们有权哭泣、有权依恋、有权说不、有权玩娃娃、有权求助、有权不用拳头解决问题。
我们摘下性别的枷锁,让男孩自由生长,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参考文献
上一篇:当在读博士生感到“休息羞耻”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