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新华日报)
□ 虞文武
在教育强国建设与产科教深度融合的背景下,高职院校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主阵地,其应用型科研对服务区域产业、反哺教学至关重要。当前,其科研管理机制存在协同不足、保障不力、评价不适等问题,制约了应用价值发挥。高职院校应用型科研管理机制创新,旨在探索适配其定位的系统性解决方案,为提升科研质量、强化产科教深度融合提供路径。
应用型科研管理机制创新的核心价值
促进学校科研工作高质量发展。通过构建以应用为导向的科研生态,引导科研活动聚焦产业技术升级与人才培养需求,形成“需求牵引—资源保障—成果反哺”的良性循环。优化资源配置模式,向校企合作紧密、应用前景明确的项目倾斜,配套专项经费与设备支持,解决科研条件不足问题。建立分层分类的团队培育体系,结合“双师型”教师特点设计成长路径,通过科研方法培训与实践锻炼提升能力,平衡教学与科研关系,确保科研活动持续推进并积累技术技能储备。
推动产业科技教育一体化发展。依托“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搭建校企协同研发平台,明确合作中知识产权归属、利益分配等规则,保障合作稳定性。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企业技术方案、生产工艺改良措施及区域公共服务方案,直接提升产业效率与区域服务水平。将产业实践需求融入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与实训项目,培养适配区域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形成“科研服务产业—产业滋养教育—教育支撑产业”的闭环,强化院校作为区域创新枢纽的功能。
应用型科研管理机制的现状与问题
协同创新机制尚未形成系统性效能。校企合作多停留在表层,缺乏稳定的长效合作架构,在联合研发、资源共享等深度协作上缺乏制度支撑,导致技术攻关与产业实际需求脱节。科研选题与区域主导产业、企业技术升级需求的匹配度不足,未能有效融入产业链创新链。跨学科、跨专业、跨单位科研团队组建困难,未能形成围绕产业问题的协同攻关合力,难以应对复杂技术应用场景的综合性挑战。此外,不同部门之间在资源调配、信息流通及职责界定等方面也存在壁垒,导致科研管理过程碎片化,缺乏统一协调与整体规划,难以形成集中攻坚的合力。保障机制尚未建立精准化支撑体系。资源配置方式较为粗放,在科研经费分配、科研设备配置与共享、科研平台空间规划等方面未能充分向应用型科研倾斜,难以满足技术开发、中试等环节的硬件需求。管理流程繁琐,审批环节过多,与应用型科研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特点不匹配,影响科研效率。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滞后,未能有效联通校企之间的技术需求与科研供给信息。评价机制尚未契合职业教育类型特征。评价标准存在重学术轻应用的倾向,对专利转化、技术服务、教学资源开发等应用型成果的认可不足,未能充分表征应用型成果的价值闭环。激励措施力度不够,在成果转化收益分配、职称评聘中应用型成果的权重设置不合理,难以调动教师参与应用型科研的积极性。
应用型科研管理机制创新的策略
构建“三维联动”协同创新机制,释放系统性效能。建立“校企共生、校内融通、区域联动”的立体化协同体系。在校企协同层面,依托区域主导产业,联合产业链龙头企业、行业协会成立协同创新平台,明确“研发需求由企业提出、研发过程由校企共管、研发成果由双方共享”的权责机制。在校内协同层面,建立协同创新中心,整合优势专业力量组建跨专业创新团队,针对区域产业共性问题开展联合攻关。在区域联动层面,完善学校与产业园区和地方政府的三位一体协作网络,整合科研资源,与产业园区共建“技术服务超市”,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订单式”技术解决方案。
打造“靶向供给”科研保障体系,强化精准化支撑。建立基于需求导向的精准支撑机制。在经费保障上,实施“重大项目培育+突出成果奖励”经费支持模式,对破解“卡脖子”技术问题给予重大项目和标志性成果专项培育基金立项支持,对面向中小企业技术改造的重大项目给予突出成果奖励。在人才支撑上,实施“三个一批”计划,选派一批教师到企业担任科技副总,引进一批企业工程师担任产业教授,培育一批技术经理人队伍推动成果转化。在平台支撑上,按区域主导产业高标准建设产教融合科研实训综合体,配备集教学、科研和生产功能于一体的高利用率设备。
建立“应用导向”评价机制,彰显职教科研特色。构建“多元立体、聚焦应用”的评价体系。在指标设计上,围绕产业贡献、成果转化、育人融合,设计核心评价指标。在评价方式上,推行校内、企业和行业评价的“三方协同评价”模式。建立“负面清单+加分项”制度,明确不将论文数量作为硬性要求,对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等项目给予额外加分,推动高职科研管理从“学术导向”向“应用导向”转型,从“封闭管理”向“开放协同”转型,真正实现科研工作与人才培养、产业服务的深度融合,彰显职业教育类型特色。
高职院校应用型科研管理机制创新是系统工程。通过构建协同创新机制、完善保障机制、优化评价机制,可破解现存问题。这既帮助院校提升科研水平、反哺人才培养,又能强化产科教融合,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未来需持续探索,让机制更适配发展需求,彰显高职科研价值。
(作者单位: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本文系常州大学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院2024年重点课题:有组织科研在高职院校中的发展路径研究〈课题编号:CDGZ202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