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想当班主任要等机会,现在主动报名就能参与竞聘,我干劲特足!”一位教师的感慨,道出贵州省铜仁市推行“县管校聘”改革带来的变化。
今年以来, 铜仁市以“县管校聘”管理改革为突破口,统筹推进机制构建、资源调配与活力激发,有效破解师资配置不均难题,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铜仁市围绕“人岗相适、均衡配置”目标,在编制、岗位与竞聘等方面精准发力。编制管理上,创新采用“师生比”与“班师比”相结合的方式,为铜仁市885所中小学重新核编,并在核定总量内预留1019个机动编制,为师资动态调整留足了弹性空间。
岗位设置上优化倾斜乡村学校,小学、初中高级岗位比例分别提升至15%和30%。新增998个高级岗位,其中,乡村学校增幅高出城镇2.9个百分点,让扎根基层的教师更有奔头。印江自治县一位乡村教师表示,“以前乡村学校高级岗位少,想评职称‘挤破头’,现在政策倾斜,我们的职业发展空间更大了。”
改革激发活力,铜仁市3.4万余名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参与竞聘。在保障临近退休、重病、孕产假等教师群体直接聘任的基础上,超66%教师通过校内竞聘上岗,6.06%的教师实现跨校流动。对于少数落聘教师,通过转岗、待岗培训等方式妥善安置,确保“人人有岗、人尽其才”。
目前,改革成效逐步显现。通过跨校竞聘,786名教师有序流动至城区学校,招募的367名特岗教师为农村学校注入新鲜血液,城乡师资结构持续优化。同时,城区骨干教师下沉至薄弱学校,实现每所乡村小规模学校拥有1至2名乡镇级以上骨干教师;同步推行的“走教”制度与“结对帮扶+集团化办学”模式,让城镇优质教育资源如活水般持续滋养乡村课堂。
竞聘机制打破“躺平”心态。“以前备课按老经验,现在为了评优秀,大家都主动学习新理念、钻研新教法。”铜仁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如今教风、学风、校风都有了明显改善。
为巩固改革成果,铜仁市同步筑牢制度保障。建立以师德师风为首要标准、教学实绩为核心的多维度考核体系,将考核结果与续聘、晋升、绩效紧密挂钩,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良性机制。同时设立科学的教师申诉渠道,保障教师合法权益,促进校园管理规范公正。
“以前觉得改革离自己很远,现在亲身参与才发现,岗位有奔头、工作有动力,这份事业越干越有滋味。”如今在铜仁,这样的感慨已成为许多教师的共同心声。随着“县管校聘”改革的持续深化,铜仁正以制度创新推动义务教育向着优质均衡的目标稳步迈进。
来源|贵州日报
作者|袁航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