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国教育圈炸开了锅——高中生的阅读和数学成绩直接跌回20年前的水平!
全国教育进步评估(NAEP)的报告显示,高三学生的成绩创下2003年以来最低纪录。
更扎心的是,国际成人能力评估项目(PIAAC)的数据透露,如今28%的美国成年人阅读能力仅相当于小学水平,34%的人连基础计算都吃力。
举个真实例子:俄亥俄州的莱特女士快退休了,拼写还得从头学起,数学课更是迟迟不敢开始补。
这种“教育塌方”直接反映在民意上:盖洛普8月的民调中,只有26%的美国人认为基础教育走在正轨上。
但吊诡的是,同一时期美国的高等教育却依然稳坐神坛。
盖洛普今年7月的调查发现,民众对大学的信心指数10年来首次回升到42%。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地基塌了,楼却越盖越高”的怪象?
说白了,美国教育的运行逻辑早就分裂成了两条路:基础教育在政治博弈中沦为“牺牲品”,而高等教育靠着全球吸血维持光环。
从奥巴马时代的《每个学生成功法案》放松考核,到如今两党为“家长权利”和“系统性公平”吵翻天,学校早已变成意识形态战场。
一位高中老师私下吐槽:“现在学生毕业时能读懂《纽约时报》头版文章的不到三成,但大学录取时看的却是他们参加了多少非洲志愿者项目。”
这种脱节,恰恰暴露了美国教育的残酷真相——底层放养,顶层精选。
美国如何用“精英漏斗”掩盖教育危机
你可能会问:基础教育烂成这样,为什么硅谷和诺贝尔奖还是美国人的天下?关键在于那套精准的“精英筛选机制”。
美国基础教育就像个漏勺,放养大多数人的同时,用AP课程、天才班、科研夏令营等手段打捞顶尖人才。
举个例子:在公立学校普遍取消数学提高班时,纽约斯蒂文森高中却保留着全美最难的高中科学竞赛培训体系。
这种“公立躺平,私立内卷”的模式,让富裕家庭的孩子从小接触大学level的课程,而普通学生连分数计算都要依赖计算器。
而且美国高等教育根本不全指望本土生源。
常春藤联盟每年从全球收割顶尖学生,2023年麻省理工国际新生比例高达29%。
这些“进口人才”直接填补了本土基础教育落后留下的坑。
不过这种“拆东墙补西墙”已经开始反噬:得州州立技术学院不得不为焊接专业的学生开设小学数学补习课,教授们抱怨“现在连教微积分都要先重温分数运算”。
正如我国专家所言,这种模式本质上是用全球资源维系少数精英的繁荣,但普通民众的认知能力下滑已经影响到劳动力质量。
当德国学徒工能看懂机械图纸时,美国同龄人可能还在纠结超市优惠券怎么折算。
这场无声的危机,或许比贸易战更威胁美国的未来。
信源来自:环球时报 2025-10-15 【环时深度】美国基础教育频遭诟病的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