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挤破头的考研独木桥,如今突然冷清了。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考研人数暴跌50万,两年内少了86万考生。曾经被视为“高薪通行证”的研究生学历,怎么突然不香了?
考研人数暴跌50万是年轻人理性选择与结构性矛盾共同作用的结果,核心是「考研性价比下降」与「替代路径崛起」。
现状概述
2025年国内考研人数同比减少50万,创近20年最大跌幅,叠加2024年减少的36万,两年累计86万考生退出考研大军。与此同时,体制内考试(如考公、三支一扶)报名人数持续攀升,形成鲜明对比。
三大关键原因
1. 就业回报与成本失衡
薪资优势弱化:部分研究生起薪低于同龄本科生,双非院校硕士offer获得率(33.2%)甚至比本科生低10.7个百分点。
经济压力陡增:专硕学费普遍1-10万元/年,叠加生活费,普通家庭难以负担;二战、三战还导致职业发展滞后。
2. 政策调整与竞争加剧
保研挤压名额:高校保研率上升,统考名额缩减,普通院校考生上岸难度加大。
考试不确定性:热门专业自命题科目频繁调整,备考策略易失效,考生被迫放弃。
3. 价值观与路径转向
「铁饭碗」偏好升温:公务员、事业单位岗位本科即可报考,且稳定性远超私企,吸引大量本科生直接考公。
学历崇拜降温:高学历人群泛滥,企业更看重经验而非学历,部分岗位明确偏好本科生(如基层运营岗)。
理性选择背后的启示
考研人数下降并非「学历无用」,而是年轻人从「盲目追高」转向「精准规划」:
明确目标:若目标岗位(如高校教师、医生)强制要求研究生学历,考研仍是必要路径。
规避陷阱:为逃避就业或跟风考研,可能面临「时间+金钱双亏」,需优先评估性价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