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家孩子都在修AP,我家要不要也赶紧上?”
“AP选少了怕吃亏,选多了又担心成绩掉。”
相信很多家长在面对AP选课时,都有过这样的焦虑。其实,AP选课并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早上为敬”。
孩子没基础能不能上?几年级开始才算合适?孩子现在应该上几门课?这些问题一旦没想明白,后面学习不仅吃力,还容易事倍功半、分数难提。
所以千万不能小看AP选课这件事,往往这也影响孩子最终能不能被Top校青睐。
今天这篇文章,我想和大家一起拆解:AP选课的底层逻辑、不同年级的规划思路等,帮你从“盲目跟风”变成“有策略地规划”。
01
AP选课的核心原则
01
为什么要重视AP选课?
在申请顶尖大学的过程中,AP课程早已不只是“加分项”。它是招生官判断学生是否具备学术挑战力的重要信号。尤其是想冲藤校或Top 30的同学,学校会非常关注你在能选多少AP的情况下,选了多少、拿到了什么成绩。
这反映的不只是分数,而是孩子对学习难度的选择、时间管理能力、以及学术探索的深度。
更现实一点说,AP成绩能一定程度上弥补GPA或标化短板,甚至在部分情况下能换取大学学分,减少学费与时间成本。对于未来申请美国本科的孩子而言,AP规划几乎等同于大学申请的“起跑线布局”。
02
AP的选课原则
根据CB官方的AP课程分类,AP课程共开设 40门学科,分为7大类,大致可以按专业分为八大学科领域 (Subject Areas)。
看起来眼花缭乱的课程,在选课时更是暗藏玄机。
我们都知道越是Top的学校越是在意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如果目标是Top名校,更需要通过AP成绩单来表现自己的综合实力。
因此,很多文理兼修的综合型学霸往往会在选自己擅长的AP科目的基础上,搭配2-3门能够证明自己综合实力的AP科目,比如AP英语语言、AP心理学、AP宏观经济、AP微积分、AP统计。
(不同申请目标的AP选课参考公式)
理科生建议你学👉️AP英语语言、AP心理学、AP宏观经济这样的课程虽然拿5分的难度并不算大,却能很好地向招生官证明自己的知识梳理、记忆与理解能力以及观点输出水平。
AP课程组合推荐:
AP微积分AB/BC
AP统计学
AP物理1/2
AP物理C(力学/电磁学)
AP化学
AP心理学
文科生建议你学👉️AP微积分、AP统计有专业的指导不仅容易拿5分,还能向招生官证明自己的理科思维,这些都是性价比极高的选择。
AP课程组合推荐:
AP美国历史
AP宏观/微观经济
AP英语语言和写作
AP英语文学与写作
AP心理学
AP统计
AP微积分AB/BC
AP拉丁文
值得一提的是, AP微积分可以说是重中之重, 微积分是所有理工科的基础,且数学能力对于理工科、人文社科学生同等重要,因为它可以体现逻辑能力、分析能力。
斯坦福大学提到推荐同学学习微积分
图源:斯坦福大学官网
02
各个阶段到底怎么选课程?
很多家长都问,AP应该什么时候开始准备?AP是不是不应该准备太早?
其实不同的备考时间,也对应不一样的规划。
计划从8-9年级开始备考AP?
8-9年级:1-2门
10年级:2-4门
11年级:3-4门
计划从10年级开始备考AP?
10年级:3-5门
11年级:3-5门
*注意:12年级的AP成绩并不能报送给大学,因此规划AP时并不会计划在内。
下面也将从9年级开始,给大家一些 AP课程学习上的建议,不同年级孩子的家长也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情况合理选择 👇️
🧩9年级:打基础、找兴趣
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试水”与“适应”。AP不是一上来就要“卷”,而是先让孩子找到适合自己节奏的学习方式。建议选择难度适中、内容相对生活化的课程,比如:
AP人文地理
AP心理学
AP环境科学
这些科目既能帮助孩子过渡到更高要求的学习方式,又能培养学术好奇心,为后续课程打好基础。
🧩10年级:建立核心、稳步进阶
到了10年级,孩子已经适应高中学习节奏,可以开始加入1-2门核心学科的AP,比如:
AP微积分AB、AP统计学
AP生物、AP化学
AP世界历史、AP经济学
这一阶段的关键是找到平衡点:既要保证AP成绩稳定,又要兼顾校内GPA。建议同步培养写作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这对后续SAT、文书写作都至关重要。
🧩11年级:展示实力、形成“学科线”
这是招生官最关注的阶段。学生可以根据未来专业方向,形成有逻辑、有深度的AP组合。比如:
计划申请商科:AP微积分BC + AP经济学 + AP统计学
计划申请STEM:AP物理 + AP计算机科学 + AP微积分 BC
计划申请人文社科:AP英语语言与写作 + AP美国历史 + AP比较政府和政治
03
PDA可以做你最强的助力
真正拉开差距的,从来不是AP的门数,而是背后的选课逻辑与执行力。每年都有不少学生,看似“课程不多”,却凭借精准的规划和高质量的积累,在申请中脱颖而出,拿下MIT、斯坦福、哥大等顶尖院校的录取。
而这一切,从来不是偶然。优秀的结果,往往源自更早的规划与更系统的学习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