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现在的大学变得越来越像高中了,有的甚至管的比高中还要严。
要知道,现在的大学早就不是我们想象中的样子了,不仅又早自习、晚自习,睡前还要在宿舍打卡拍照,证明没有夜不归宿。更离谱的是,你走出校门都要层层审批,有学生去校门口买一份早点,回来之后竟然都要写个外出登记。
更魔幻的是,上课收手机也就算了,为了学校的KPI,现在很多大学竟然还要考核抬头率,你长时期的低头甚至会被老师直接警告提醒。这还不是最绝的,上大学的基本都是18岁以上的成年人,可你知道吗,很多学校竟然还有家长群,自己的孩子上课坐在哪一排,有没有去上晚自习这些事情全部都要一一报备发到群里。

为了严格约束学生的作息,早上升国旗要点名,晨跑要拍照,上课要人脸识别,每天晚上十一点三十之前还要到今日校园APP里面去打卡。
到这有人可能会说,学校加强管理也是为了学生好,都是为了能搞好成绩,以后能出人头地,如果这样想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学校的核心目的不是为了学生能学的好一点,比如说很多大学的晚自习就是典型的形式主义,人必须在场,至于你在教室干啥没人管,既然如此,为什么还一定把学生赶到教室去集中管理呢?
根本的原因只有五个字,为了绩点和不担责。先说绩点的问题,别说现在高校的学科评估,双一流的建设和老师的教学质量、学生的综测分数,这些都是需要用数据去体现的,还有什么就业率、考研率、竞赛获奖数,这些都和学校领导的利益息息相关。如果不达标,不仅会影响学校领导想进步的心理,甚至还会影响教育资金的拨款。
所以,为了拿到一个更好的KPI数据,很多学校就天马行空的想出了很多的歪招。不是考核老师的教学质量嘛,那就没收学生的手机,强制考核学生的抬头率,这样有人去检查的时候,一看学生齐刷刷的抬头,那说明教学质量肯定差不了。
在这样的政策倒逼之下,就让每一次作业,每一次课堂展示,甚至学生的每一次举手发言都变成了可量化的分数。
原本大学是去开眼界,是去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的,结果现在倒好,直接变成了KPI和数据的博弈。
除了绩点之外,我们再来说说这不担责,为什么现在很多大学管理直逼军营?
因为这些年,中国的大学校园里面出了太多悲剧事件了,抑郁症学生轻生,情感纠葛打架,还有各式各样的极端事件,一旦事情发生,学校就会成为无限责任的承担主体,轻则赔钱道歉,重则直接全校整顿。

也就是说,现在整个社会对大学的要求其实本质上和对幼儿园的要求没有太大的区别,大家都是指望自己的孩子去了里面,学校就能管好自己孩子的一切言行,出了问题就找学校追责。
这种想法对不对暂且不论,一旦家长和社会给了学校这种压力,那学校就一定会把压力反馈到学生身上。以前迫于舆论还不好直接把学校搞成封闭式管理,现在有了疫情的催化剂,正好有完整的管理经验可以应用,就顺坡下驴,直接把大学变成常态化军营。
现在,除了985、211那些名校之外,全国其他普通大学在疫情之后的管理强度明显上了一个档次,很多学校的学生甚至不能随心所欲的外出了,事事都要向家长报备。这是为了学生好嘛,我想更多的是为了不担责吧。
但是,这是长久之策吗?
真正的教育在于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道路,让他们过好自己的人生,而不是限制他们的自由,强行压制在一个可控的范围之内。
面对大学高中化加剧的趋势,一些高校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开始采取相应的措施,一方面做减法,另一方面做加法。
比如,北京大学宣布,从2025级起,在各类学业评价中不再使用绩点,而是采用百分制或等级制评定。
海南大学从2024级本科生开始告别绩点,全面推行五级等级制评价, 85分以上、排名前30%定为优秀,60分、末位10%则为不合格。

东华大学新建设了20个微专业,覆盖了人工智能、新材料、生命健康、绿色智造、文创设计、国际传播、基础科学等类型,每个微专业设置12~20个学分,实现复合交叉人才的多样化培养。
复旦大学将实践教育全面融入课程教学,今年上半年就立项支持了120多项“AI+师生共创”专项计划,同时加速AI赋能教育,41项“X+AI”双学士学位覆盖了全部一级学科。
遗憾的是,采取这些措施的高校,主要集中在一些双一流高校,对于大批的二本院校以及高职院校来说,去高中化依然任重道远。
总之,要提高学校的上座率,要提高学生的成绩,根本的解决之路不是限制他们的自由,强行把他们圈在教室里,而是学校应该进行教育体系的大改革,让课程内容更实用、更有趣一些。
这就是大学需要反思的问题,我们不能把大学生当成未成年人来管,不能啥都搞一刀切的模式,真正的教育是引导,是让学生变成自己想要成为的人,而不是病态的控制。
大学“高中化”现象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部门、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共同探索,做出努力,才有可能打破这一困境,让大学教育回归本质,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