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上观新闻)


10月25日晚,原创民族舞剧《红楼梦》在上海文化广场迎来第400场纪念演出。自2021年试演以来,剧组跨越山海,走进41座城市,吸引近60万人次观众走进剧场。数字的背后是无数观众用脚步踏出的热忱,是传统文化在当代舞台上的生动回响。
大幕升起又落下,两个多小时的演绎如诗如画,中式美学在肢体流转间绽放出雅致而浪漫的光华。谢幕时,舞者们第400次向台下的观众致意,全场爆发出最真挚的欢呼与掌声,共同致敬这段缱绻瑰丽、跨越时空的“红楼一梦”。

舞剧《红楼梦》由江苏文投集团策划,江苏大剧院出品,南京民族乐团联合出品,黎星工作室联合制作。“没有观众,就没有这400场的坚持。这份坚持,离不开以黎星、李超为代表的每一位主创和主演,他们用年轻的艺术审美共同打造了这部艺术作品,展现《红楼梦》中的人生百态。”江苏大剧院总经理、民族舞剧《红楼梦》出品人廖屹说。

“百场如一”映照初心
百场如一,是艺术的坚守,更是初心的映照。从首演至第400场,民族舞剧《红楼梦》以虔诚的态度,面对每一方舞台、每一位观众。“你们让《红楼梦》的情与美在当代舞台上获得了新的生命。”有观众表示,走进剧场观赏《红楼梦》,仿佛完成一次文化“洗礼”,感受到中华美学的延续与生长。
10月15至16日,民族舞剧《红楼梦》在重庆施光南大剧院完成了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的演出,角逐中国舞台艺术最高政府奖——“文华奖”。在重庆完成评审演出后,剧组未停步于对荣誉的期待,而是继续东行,以第400场演出回馈观众。

在国潮蔚然成风的当下,如何避免对传统文化符号的简单挪用?有专家认为,民族舞剧《红楼梦》以鲜明的东方艺术精神与写意美学,在舞台上重构了一个气韵生动的太虚幻境。该剧不囿于原著的厚重,而以现代审美解构经典,用身体的语言传递情感厚度、美学高度,让“红楼”不再是书架上的文字,而成为可感、可舞、可共鸣的舞台生命。

鲜活舞动的“文化名片”
民族舞剧《红楼梦》荣获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奖;获评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资助项目;登上央视《国家舞台》和B站跨年晚会;作为“与时代同行 与人民同心”新时代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剧目之一在京展演。
去年,该剧成功出海,首次在新加坡连演四场;今年相继在中国台北、香港、澳门上演,成功俘获当地观众的心。一路行来,舞剧《红楼梦》逐渐成为一张鲜活的“文化名片”,在广阔天地中讲好中国故事。

“是大家的掌声、眼泪与不离不弃,支撑着我们一路走到今天。我们始终坚信,艺术源于人民、为了人民,最终更要服务人民。这部作品从诞生之初,就立志要用最真挚的创作回应当代观众对经典的期待,让传统在现代舞台上焕发新的生命力。”廖屹表示,期待这部凝聚传统与当代、艺术与情感的作品,能在国家级舞台上获得认可。
未来,民族舞剧《红楼梦》将继续以舞绘梦,以心传情,让经典永续,让文化长青。
原标题:《4年400场!《红楼梦》在上海舞台重构“太虚幻境”》
栏目主编:邢晓芳
来源:作者:文汇报 宣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