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的儿子成长逐渐失控
2024年的秋季学期,上了初中的儿子,屡次被老师投诉,主要是经常在学校和同学发生矛盾,而且都是和关系比较好的同学,因为一些起外号之类的小事发生冲突。
回顾起来,儿子在小学中段就表现出作业完成度不高,在学校课间经常会在校内跑来跑去耽误上课的情况,当时觉得就是比较调皮,我们也没有在这方面感到焦虑。
到了小学高段,出现了对识记类知识抗拒、对尝试新事物畏难的情绪,更严重的是儿子开始沉迷手机游戏,甚至出现多次背着家长游戏充值的情况,多次教育之后也没有改善。
直到上初中后,儿子在财物上管理(背着家长买手机、买鞋、买球拍)和因为同学之间的冲突被学校反映,我们也在教养方式、教育方法上做了很多的调整,也和学校老师密切的配合,但是感觉改善不明显。
在逐渐焦虑的同时,我开始关注到ADHD的一些介绍,也关注了包括“止动计划”在内的几个公众号,阅读了几本专业方面的书籍,各方面的症状儿子好像都符合。
二、我意识到我也是个ADHD
在确诊之后,我开始大量地收集关于ADHD的各类资料,阅
对照我的生活经验,我也意识到曾经我也一个ADHD的大A。
首先是我的任务启动是非常困难的,特别明显的例子就是在学校读书的时候,总在不停的做各类计划,但是好像从来没有执行过;工作之后,面对复杂的工作任务,其实是有从容的时间做好的,但是总是要在最后阶段,通过加班来完成。虽然我的学业水平和工作一直保持在优秀的水平,但是,这种习惯带给我长期的焦虑状态。
其次是在生活中的时间管理上,越是有大量空闲时间的时候,越表现出无所事事,不知道该干些什么,而且经常会因为突然遇到的一件小事,打乱计划。
于是利用寒假期间,带儿子和妹妹一起去医院做了诊断,换了两家医院,填了量表,做了测试, 诊断结果是儿子被确诊ADHD,女儿没有明显诊断,但是在冲动方面有一些倾向。
三、亲子正念训练营的开启之路
在确诊之后,我开始大量地收集关于ADHD的各类资料,阅读了几本关于ADHD的书籍。根据儿子的表现情况,结合他的年龄,听取了医生的意见,跟儿子沟通后我们采取了药物(盐酸哌甲酯)+功能医学(补剂)的治疗方案,也探讨过行为干预的方案。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涛哥的公众号,对通过正念来干预ADHD做了一些深入的了解,也跟涛哥做了一些交流。
之所以想尝试通过正念训练来改善儿子的核心症状,主要是有两个考虑:
一是,我个人的一些经验,回头来看,我在童年直到成年,是有典型的ADHD的症状的,好在我求学和工作的时代,社会、学校、家庭对“调皮、好动”的孩子包容度还是比较高的,所以我一直处在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之中,我的学业也算进展的比较顺利。
所以我认为,一个好的情绪环境,是我学业比较顺利的主要原因。工作之后,我所在的岗位一直是需要比较强的计划性、条理性,对认真细致的要求也比较高,其实,这些要求对我而言是困难的,特别是对有非常严重的拖延和焦虑的我来说,经常需要到任务期限去代偿性的加班,压力水平就会非常高。
但是好在在压力下自己一点一点的克服,坚持下来,主要还是因为我所在的单位有非常好的工作传统,有一些成熟的工作流程与框架,也有非常好的学习的支持, 想在想来,这些给了我非常完备的任务脚手架。一个好的脚手架是克服困难的良好支撑。
伴随着工作岗位重要,时间的安排、各方面的压力,促使我不得不选择一项 体育运动来维持体力和精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尝试了很多运动,球类、器械都在做,但是真正一直规律并坚持下来的,就是慢跑,因为我发现慢跑的时候,精力都集中在心率、呼吸这些身体状态上,非常容易产生心流体验。
这两点经验其实都和正念练习有相似和相关的地方。
回到儿子身上,他已经快14岁了,行为干预疗法对他来说恐怕作用不大了,药物的使用也只能带给他当下症状的缓解还改善, 如何在药物的帮助下,使他自我察觉、认知,并找到能够和ADHD相处,并克服它带来的一些困扰,才能在心理的底层把这件事情做扎实。
通过长期对涛哥的公众号的关注,翻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征求了医生和专家的意见,我跟儿子商量 并决定一起参加涛哥的十二期的ADHD的亲子训练营。
整个训练营持续了三个月,我一开始是担心儿子排斥或者无法坚持的。没想到第一节课下来,孩子就非常高兴,对涛哥的印象也非常好,然后是每隔一天的正念练习课,他的接受度也非常高。
涛哥对自我经历的分享,对孩子情绪和习惯的共情,是最大的共鸣器, 让孩子的课程体验非常好,整个暑假期间,没有缺过一节课,这是我始料不及的(说来惭愧,有几节家长课,我都没能全程坚持)。
在课程的指导下,儿子基本上能做到每天通过“吹气球”、“蒲公英”进行正念训练,“安全岛”的想象也给了他非常好的一个情绪保护的工具。正念训练的变化是个长期的过程, 但是,仅仅这三个月,儿子在情绪调节方面的能力也是肉眼可见的变化,不仅能察觉自己的情绪,在观察家里的成员的情绪方面也表现的很好,会照顾到别人的感受。
最重要的是,这种内观、自我察觉的种子,在他的心里种下了,相信后续通过坚持,他一定能够在自我察觉、自我调节方面形成条件式的反射,并受益终生。
其实,这个亲子营,对我而言,最重要的收获,我认为是家长课,尤其是对我这种本身就是大A的家长来说,通过一个营期的学习,在涛哥的分享下,更能深刻的理解对ADHD的正确的教养方式。也带给了我和妈妈一些例如“吹气球”这样的非常好的正念练习和情绪调节的工具, 一个家庭的进步,一定是从父母的改变开始的,进而才能影响和推动孩子。
在服药和补剂的协同作用下,加上规律的自我察觉和正念练习,儿子保持专注的时间变长了,情绪波动减少了。 我们也都在形成新的正面的情绪自动化模式,亲子互动中的冲突大大缓和,整个家庭的焦虑感也降低了。
结营快一个月了,没有老师每天追在后面的打卡要求,十一假期又紧张的出游,想想竟疏忽了正念练习的坚持,今后争取每天带着儿子一起练习正念冥想,从最基础的呼吸觉察入手,每次坚持五分钟这个过程让我深刻体会到,ADHD的干预不是单一手段可以解决的,而是需要多维度、持续性的支持与理解。
四、经验分享:给ADHD家庭的六大建议
最后,也给家长们分享几点建议:
一、改变,首先从自己开始。无论是情绪还是行为,我们能改变的只能是自己,要相信当我们的自我情绪调节能力变强的时候,孩子们会有感受,并向我们看齐的。ADHD的家长们其实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本身就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和焦虑。如果自身也是一个大A,带孩子做一些执行类、打卡类的任务,在计划的坚持和检查方面,也是有非常大的困难的。这就要求我们自己先要把状态调整好。
二、克服焦虑、才能客观的对待。要分散自己过度关注孩子的ADHD的症状,逐渐的把它作为一个正常的事情来看待。只有脱离出来,我们对这件事情不焦虑了,才能让孩子减少病耻感,并愿意积极的尝试各种改善手段,我们也可以大大降低压力水平。
三、要相信长期主义,ADHD的改变,是一件长期的事情,对结果的期待要客观。不要寄希望于孩子有快速的改变,只要有改善,我们就应该为孩子的进步感到高兴,对孩子来说,正面情绪的积累就一定会对他的人生有积极地影响。更重要的,要永远有个理念:别人的孩子再“优秀”,都是别人的孩子,自己的孩子无论在社会的评价体系下处于什么位置,那都是我们自己的孩子,要珍惜亲子间的这份缘分,在这方面,要有无条件的爱。
四、有条件的话,给孩子营造一个相对宽松的成长环境。儿子的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的学校,学校的整体氛围很好,学业压力整体来说不大。学校在教研、教学方面有非常强的学习氛围,老师们也都非常积极。让我很吃惊的是,在有一次我报名参加的一个本地高校组织的线下ADHD的学术沙龙交流活动中,一共100多个席位,他们学校就有七、八位老师在现场参加。
所以在孩子的ADHD的确诊后,我们第一时间跟学校做了沟通,学校一方面提醒我们注意保护好孩子在这方面的隐私,另一方面,老师们都主动地调整了对孩子的课堂表现要求和过评的导向,在每天的过评中,对纪律性的要求都改成了提醒,对孩子的点滴进步都及时在每天的过评中予以反馈,这对孩子的自我认知的改善起到了非常明显的效果。但是我也知道,大部分的学校和老师可能是很难做到对ADHD的孩子这么专注的。这就要求我们家长们尽量想办法跟学校做好沟通,尽量创造条件。
五、一定要给孩子找到一个能坚持的兴趣爱好。这个需要家长不断的带孩子尝试,因为ADHD的孩子,坚持一件事情是困难的,但是一定会有一个他爱好的事情能够让他感到坚持的成就,这种难得的长期成就反馈,会他建立尝试新的突破的信心。特别要注意孩子的体育运动,最好是户外运动,能够有效地促进孩子多巴胺和内啡肽的分泌。
六、结合自己孩子的情况,可以尝试一些补剂。我们自身的情况来看,维生素D3、镁、PS的补充,对孩子的情绪调节、睡眠节律我感觉都是很有帮助的,我们在服用专注达的过程中,基本上没有影响食欲和睡眠,当然这个不一定是服用补剂的原因,效果也因人而异。
感谢涛哥,也希望涛哥能够开发一个每天正念打卡的小程序,给学员和家长们一个坚持下去的脚手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