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西北教研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
开心田螺
2025-11-08 00:57:03
0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 1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注]

——美感与联想

美感与快感之外,还有一个更易惹误解的纠纷问题,就是美感与联想。

什么叫作联想呢?联想就是见到甲而想到乙。甲唤起乙的联想通常不外起于两种原因:或是甲和乙在性质上相类似,例如看到春光想起少年;或是甲和乙在经验上曾相接近,例如走到赤壁想起曹孟德或苏东坡。类似联想和接近联想有时混在一起,牛希济的“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两句词就是好例。词中主人何以“记得绿罗裙”呢?因为罗裙和他的欢爱者相接近;他何以“处处怜芳草”呢?因为芳草和罗裙的颜色相类似。

联想有时可用意志控制,作文构思时或追忆一时记不起的过去经验时,都是勉强把联想挤到一条路上去走。但是在大多数情境之中,联想是自由的、无意的、飘忽不定的。比如我现在从“火”字出发,就想到红、石榴、家里的天井、浮山、雷鲤的诗、鲤鱼、孔夫子的儿子等,这个联想线索前后相承,虽有关系可寻,但是这些关系都是偶然的。换一个人或是我自己在另一时境,“火”字的联想线索却另是一样。从此可知联想的散漫飘忽。

联想的性质如此,多数人觉得一件事物美时,都是因为它能唤起甜美的联想。

在“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的人看,芳草是很美的。颜色心理学中有许多同类的事实。许多人对于颜色都有所偏好,有人偏好红色,有人偏好青色,有人偏好白色。据一派心理学家说,这都是由于联想作用。

在音乐方面,联想的势力更大。多数人在听音乐时,除了联想到许多美丽的意象之外,便别无所得。白乐天在琵琶声中听到什么?他听到的是“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苏东坡怎样形容洞箫?他说:“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

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这些例子都可以证明多数人欣赏音乐,都是欣赏它所唤起的联想。

历来学者对于这个问题可分两派,一派的答案是肯定的,一派的答案是否定的。这个争辩就是在文艺思潮史中闹得很凶的形式和内容的争辩。依内容派说,文艺是表现情思的,所以文艺的价值要看它的情思内容如何而决定。他们以为有些情节能唤起美丽堂皇的联想,有些情节只能唤起丑陋凡庸的联想。读者所生的联想既随作品内容为转移,则作者应设法把读者引到正经路上去,不要用淫秽卑鄙的情节摇动他的邪思。这些学说发源较早,它们的影响到现在还是很大。从前人所谓“思无邪”“言之有物”“文以载道”,现在人所谓“哲理诗”“革命文学”等,都是侧重文艺的内容和文艺的无关美感的功效。

这种主张在近代颇受形式派的攻击,形式派的标语是“为艺术而艺术”。他们说,两个文学家同用一个故事,所成的诗文意蕴有深浅。许多大学问家、大道德家都没有成为艺术家,许多艺术家并不是大学问家、大道德家。从此可知艺术之所以为艺术,不在内容而在形式。如果你不是艺术家,纵有极好的内容,也不能产生好作品出来;反之,如果你是艺术家,极平庸的东西经过灵心妙运点铁成金之后,也可以成为极好的作品。这一派学说到近代才逐渐占势力。在文学方面的浪漫主义,在图画方面的印象主义,尤其是后期印象主义,在音乐方面的形式主义,都是看轻内容的。这一派人是最反对杂联想于美感的。

我们究竟何去何从呢?我们否认艺术的内容和形式可以分开来讲,不过关于美感与联想这个问题,我们赞成形式派的主张。

联想是妨碍美感的。美感起于直觉,不带思考,联想却不免带有思考。在美感经验中我们聚精会神于一个孤立绝缘的意象上面,联想则最易使精神涣散,注意力不专一,使心思由美感的意象旁迁到许多无关美感的事物上面去。在审美时我看到芳草就一心一意地领略芳草的情趣;在联想时我看到芳草就想到罗裙,又想到穿罗裙的美人,既想到穿罗裙的美人,心思就已不复在芳草了。

联想大半是偶然的。比如说,一幅画的内容是“西湖秋月”,如果观者不聚精会神于画的本身而信任联想,则甲可以联想到雷峰塔,乙可以联想到往日同游西湖的美人,这些联想纵然有时能提高观者对于这幅画的好感,画本身的美却未必因此而增加,而画所引起的美感则反因精神涣散而减少。

知道这番道理,我们就可以知道许多通常被认为美感的经验其实并非美感了。假如你是陶渊明的后裔,你也许特别喜欢《陶渊明集》;假如你知道达·芬奇的声名大,你也许特别喜欢他的《蒙娜丽莎》。这都是自然的倾向,但是这都不是美感,都是持实际人的态度,在艺术本身以外求它的价值。

(摘编自朱光潜《谈美》)

【注】本文是作者《谈美》系列之一,其前一篇文章谈“美感与快感”,作者认为:美感与实用活动无关,快感则起于实际要求的满足:一是艺术的需要,一是实际人生的需要。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类似联想和接近联想是按不同分类标准而得的,但这些分类都不是截然分明的,有时候类似联想和接近联想就混在一起,不容易区别开。

B.在听琵琶曲和洞箫曲的过程中,白居易、苏轼大多时候是在欣赏其所唤起的各种联想,像多数人一样,并没有欣赏到乐曲本身的美妙。

C.在“美感与联想”这个问题上,内容派看重文艺的内容和无关美感的功效,而形式派反对杂联想于美感,本文认为“联想妨碍美感”,与形式派观点更接近。

D.陶渊明的后裔都特别喜欢《陶渊明集》,那么这只是出于实际需要而在艺术之外寻求其价值的情感体验,是为了满足实际需求,属于快感而不是美感。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既是原文的题目,又在文中三次出现,起到了提示内容、引导写作方向等作用。

B.“联想的势力更大”和“这一派学说到近代才逐渐占势力”中“势力”含义不同,跟今天最常用的用法也都不相同。

C.从“什么叫作联想呢”到“我们究竟何去何从呢”,文章多用设问句式,激发读者对后续内容的兴趣,使文章层次分明,结构紧凑

D.原文“我们赞成……”“我们就可以知道……”中的“我们”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都别有一种亲切味道。

3.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0个字。(3分)

联想是指当感知某一事物、观念或经验时,① 的另一事物、观念或经验的心理现象联想主要分为四种类型:对比联想和因果联想之外,还有类似联想,即由于事物在形式、性质等方面具有相似性而引发的联结。再就是由于事物② 而引发的的接近联想。如看到茶杯就想到茶托,听到下课铃声就想到要去食堂吃饭。这四种类型之外,联想还表现为其他形态:思维不受特定目标约束,由一个念头自由地、非逻辑地跳转到另一个念头的自由联想和③ 进行的控制联想。

4.根据上下文,文中画横线处提出的是一个什么问题?请写出来并阐述理由。(4分)

5.与本文用“芳草”的手法类似,林庚《说“木叶”》也用一个人们熟悉的“木叶”意象探讨了一个微妙的艺术欣赏问题。两文各自得出了什么结论?在研究思路上有什么共通之处?(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 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东方①(节选)

魏巍

在对面无名山的两侧,各有一道较宽的山沟。右侧那条沟,沟口外有一块小小的高地,上面有三五株挺拔的白杨。这里经常隐伏着小股的敌人,准备打我们的伏击。郭祥计划以反伏击的方式,来歼灭这股敌人。为了提前到达,让调皮骡子这个班认真做好伪装,天色刚交黄昏就提前出发。

可是,事与愿违,这支七个人组成的小分队,在草丛里忍受着密密的蚊蚋的侵袭,直到凌晨三点多钟,还不见敌人的影子。

夏日昼长夜短,按实际情况,已经该回去了。但是由于调皮骡子长久没有摊上任务,求战心切,仍然纹丝不动地聚精会神地伏在草丛里。

终于,副班长李茂从草丛里爬过来,悄声地说:

“班长,敌人恐怕不来了吧?”

“你是不是想回去呀?”调皮骡子瞪着眼说。

不,我是说可不可以摸敌人一下子,抓一两个回去也是好的。”

“这行!”

调皮骡子本来也有这个想法,就欣然同意。他决定自己带一个组打正面,让李茂带一个组从侧翼绕上去。动作要求“隐蔽迅速”,“抓一把就走”。

可是李茂的那个小组刚下了小高地,还没有走出多远,轰隆一声巨响,就像落到他们身边一个大炮弹似的,眼瞅着三个人在火光里倒了下去。调皮骡子心想,说是炮弹吧,又没听见炮弹出口声,想必是中了地雷。接着,敌人的照明弹打了起来。调皮骡子见情况不妙,就三脚两步地跑过去,看见李茂和另外两个战士都负了重伤,倒在草丛里。他当机立断,马上命令其余三个战士把伤员的手榴弹解下来,然后背着他们迅速撤退;自己在后面担任掩护。这时山头上敌人的轻重机枪已经像雨点般地扫射过来。

天色已经微明。调皮骡子重新回到小高地上,蹲在一个炸弹坑里。监视着山上的敌人,准备着将要来临的一场恶斗。果然,时间不大,从山坡上下来三十几个敌人,大呼小叫地去追那几个背伤员的战士。调皮骡子是闻名全团的射手之一。他瞄准敌人,立时就打倒了几个。敌人不敢追赶,就调转头把小高地包围起来,想来抓他活的。

“好狗日的!你的野心倒不小哇!”

他狠狠地骂了一句,接着把一颗颗手榴弹,都趁空隙咬开盖子,把弹弦舐出来,在面前摆了一溜。这一切都做得从容而又迅速。因为他已经清醒地估计了眼前的形势:此刻突围不仅不可能,而且还会使他的伙伴不能脱险。如果能多拖一些时间,同志们的安全也就愈有保证了。

在他这样想着的时候,东面的坡坎下钻出来五六个敌人,一面打冲锋枪,一面冲上来。

调皮骡子不动声色,等敌人冲到三十米处,接连投过去三颗手榴弹,打得敌人滚的滚,爬的爬,只剩下一两个蹿回到坡坎下面去了。

调皮骡子的嘴角,轻蔑地笑了一笑。一回头,后面有两个敌人,正从草丛里悄悄地爬过来。调皮骡子装作没有看见,也不惊动他,只等这两个家伙爬到七八步远,才突然转身,举起冲锋枪,给他俩点了名。

调皮骡子觉得很过瘾,正自高兴,忽然听见背后“哒哒哒”一串冲锋枪声,背上一麻,就昏倒在弹坑里了。等他清醒过来,觉得浑身无力,肚子里热乎乎的;低头一看,腰里的皮带钻了好几个洞。他把怀解开,肠子已经流出来,像小茶碗那么一坨,垂在裤腰上。鲜血顺着两条裤腿流个不住。

这时,调皮骡子心中想道:“今天我已经打死了快二十个,早够本了。我要能坚持一下,再打死几个,就纯粹都是赚的。”

这样一想,精神又振奋起来。他一看左臂上还缠着的毛巾,那是昨天晚上夜间战斗的联络记号,就想把它解下来,垫着它把肠子塞进去。可是刚刚解下毛巾,猛一抬头,四五个黄毛脸的敌人已经冲到面前五六步远,正要来抓他活的。他登时怒火冲天,霍地立起身来,一只手用毛巾捂住肚子,一条臂夹着冲锋枪,一阵猛扫,把四五个敌人都打倒了。

天色不知什么时候,阴沉起来,一阵狂风过后,跟着来了一阵暴雨。调皮骡子忽然灵机一动,自己叫着自己的名字道:“王大发呀王大发!你不趁机突围,还在这里傻等什么?”这么一想,就用那条毛巾垫着,想把肠子塞进去;结果竟塞进了一多半,剩下一坨实在塞不进去,只好忍着疼痛把腰带往紧里扎了扎。接着,一手提着枪,一手拿着手榴弹,走出弹坑。避开北面的敌人,从西面绕了出去。

过了河,两条腿就像绑了两块大石头似的,每过一步都像有千百斤重。他只好走几步,歇上一歇,又接着走。他觉得走了很长很长时间,回头看看,并没有走出多远。由于草深路滑,一脚蹬空,跌倒在坡坎下面,顿时又昏迷过去。过了很长时间,他才苏醒过来。看看天色像快要黑了的样子,雨还没停。他挣扎了好几次,都没有站起来,心里不由生气地骂道:“王大发呀王大发!你也是一个老战士了。大江大河过了多少,今天就这几步路,你怎么就走不了啦?你还争取入党呢,你还埋怨支部没有讨论你的入党请求呢!每个共产党员都应当是钢铁战士,你连这点困难都克服不了,还谈什么入党呵!”他对自己的责备果然有效,抓着灌木丛,拄着枪把硬是站了起来,又开始了比平常几千里路还要遥远的征程……

(有删改)

文本二:

战士和祖国②(节选)魏巍

会后,我把战士热爱祖国的感情告诉了团政治委员。他点了点头,并且给我说了这么一段故事

某团有一个班长,名叫姜世福,他又是党的支部委员。处处坚持真理,刚强得很…这次在汉江南岸景安里战斗中间,他打死了许多敌人,自己也负了重伤。眼看这个刚强可敬的战士就要与世长辞了他的脸色和平时一样,不过当他看同志们的时候,眼睛里含有更加深厚的感情。卫生员赶过来给他包扎伤口,他摇摇头,声音很低地说:

“同志们,我不能和你们就伴了。”

同志们凑近他的脸,说:

“老姜,你还要留下什么话吧?”

他摇摇头,握住离他最近的一只手,说:

“只要祖国的人们知道我是怎样牺牲的,我就……”

说着,他的脸上流出一丝恬然的微笑,眼睛从容地慢慢地合上了。

当政治委员说完这段故事之后,他严肃而沉思地说:

“当然,在我们出国之前,谁也知道是为了祖国,可是当出国之后,看到种种情形,好像才更加知道什么是祖国,更知道她的可爱!”

(有删改)

【注】①魏巍于1950~1958年,三次赴朝鲜实地采访,后来以抗美援朝战争为背景,结合战地记者经历创作了长篇小说《东方》,作品于1978年完稿并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②本文是魏巍在朝鲜随军采访后,于1951年3月21日写成的通讯。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写小分队准备反伏击事与愿违,既出乎读者的预料,又符合军情多变的战场态势,增添了小说情节的曲折变化。

B.文本一中副班长李茂虽然是个次要人物,但是在小说中起到了衬托主要人物调皮骡子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作用。

C.文本一运用全知视角讲述故事,塑造钢铁战士形象;文本二注重写实,通过采访对象讲述事件,真实地表现战士形象。

D.文本一和《荷花淀》都是战争题材的作品,前者详细描写了战斗场面,表现了战争的残酷,而后者没有写这样的内容。

7.关于文本一中调皮骡子这个人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调皮骡子听了李茂的话,瞪着眼问他“你是不是想回去呀”,极简的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表现出调皮骡子求战心切、矢志歼敌的心态。

B.调皮骡子依据没听见炮弹出口声判断三个战友中的不是炮弹而是地雷,表明他有宝贵的作战经验,这类经验是他接连消灭敌人的重要保证。

C.调皮骡子消灭敌人很过瘾,正高兴的时候被冲锋枪打中,流出肠子,导致他撤离战场极为困难,这可以警示人们不能因形势顺利而大意。

D.结尾处调皮骡子对自己的责备其实是对自己的鞭策,他与《党费》中的黄新一样,都凭着坚定的意志,把对党的忠诚化为具体的行动。

8.文本一为什么多次写小分队战士和敌人的数量?(4分)

9.魏巍在谈到“写战士怎样才写得生动”时说:“我感觉不仅应写战士的英雄行为,还要写出战士英雄行为中的英雄的思想感情。”请谈谈这两个文本的创作是如何体现作者这一认知的。(6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 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汲黯字长孺,濮阳人也。黯为人性倨,少礼,然好学,游侠,任气节,内行修洁,好直谏,数犯主之颜色。大将军青既益尊,姊为皇后,然黯与亢礼。人或说黯曰:“自天子欲群臣下大将军,大将军尊重益贵,君不可以不拜。”黯曰:“夫以大将军有揖客,反不重邪?”太将军闻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过于平生。

郑当时者,字庄,陈人也。郑庄以任侠自喜。庄为太史,诫门下:“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庄廉,又不治其产业,仰奉赐以给诸公。每朝,候上之间,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其推穀士及官属丞史,常引以为贤于己。然郑庄在朝,常趋和承意。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汲郑列传》)

材料二:

张释之字季,南阳堵阳人也。拜释之为廷尉。中尉条侯周亚夫与梁相山都侯王恬启见释之持议平,乃结为亲友。张廷尉繇此天下称之。

冯唐,祖父赵人也。唐以孝著,为郎中署长,事文帝。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乃拊髀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为将,岂忧匈奴哉!”唐曰:“陛下虽有廉颇、李牧,不能用也。”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唐让曰:“公众辱我,独亡闻处乎?”唐曰:“鄙人不知忌讳。”

赞曰:张释之之守法,冯唐之论将,汲黯之正直,郑当时之推士,不如是,亦何以成名哉!

(节选自班固《汉书·张冯汲郑列传》)

材料三:

庄事君无所臧否,而所引又皆兴利之人,故庄盗名者也,非国者也,不足以玷张、冯、汲黯诸贤之后。

汲黯论帝多欲,劝帝无起兵,谏帝迎浑邪王,切责张汤苛法,而拳拳愿出入禁闼,补过拾遗,切直忠尽,汉庭第一。郑庄委曲礼下,虽少鲠谅之风,然内行修洁,没无余财,与汲黯等。此太史公以之同传欤?

(节选自黄震《黄氏日抄》)

材料四:

汲长孺在汉时无伦辈,郑庄固不敢望,况庄有引桑宏羊之罪乎?张释之是名臣,而亦非汲之侪,冯则并非张之比矣。大抵《史记》习气,但就一节纽合。张晚年不用景帝,冯亦老困,故合之。汲、郑亦以其失势后之寂寞。

(节选自全祖望《诸史问目答董秉纯》)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大将军闻A愈贤 B黯C数请D问国家E朝廷所疑G遇黯H过于平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颜色,尊严,与《屈原列传》“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的“颜色”意义不同。

B.谢,谢罪,与《孔雀东南飞》“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的“谢”意义不同。

C.为,音wèi,与《桃花源记》“不足为外人道也”的“为”读音、意义均不相同。

D.于,表被动,与《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的“于”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汲黯面对愈发显贵的大将军不叩拜,仍行平等之礼;他评说皇上的欲望过多,劝谏皇上不要发动战争,一心为朝廷建言献策,为皇上补过纠错。

B.郑庄礼待宾客,告诫属下,无论来客地位尊贵或低贱,都不能让人滞留在门口;他积极推举士人,上朝若向皇上进言,一定称道年高望重的人。

C.张释之担任廷尉,持议公正,不仅得到周亚夫和王恬启的认可,还受到天下人的称颂;他是名臣,不是汲黯能相提并论的,更不是冯唐能比的。

D.皇上认为若得到廉颇、李牧,就无惧匈奴,但冯唐认为皇上即使有廉颇、李牧,也不可能任用;冯唐以孝行闻名,而在年老时处于困顿之中。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召唐让曰:“公众辱我,独亡间处乎?”

(2)庄事君无所臧否,而所引又皆兴利之人。

14.你是否赞同将“汲郑同传”?请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5分)

(四)阅读IV(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齐安郡晚秋[注]

杜牧

柳岸风来影渐疏,使君家似野人居。

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

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

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

【注】齐安郡,即黄州。此诗为杜牧受权贵排挤,谪任黄州刺史时所作。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使君家”好似“野人居”般清冷孤寂,表明诗人被贬后的门庭冷落。

B.诗人流连山水,吟啸抒怀,与陶渊明一样看淡官场,追求自由生活。

C.诗人融情于景,以柳影稀疏和北雁南飞点明晚秋,反映内心的落寞。

D.本诗和李清照《声声慢》都写了雨、酒与雁,但两诗的情感有所不同。

16.尾联丰富了诗歌的情感内涵,请简要赏析。(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 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开学典礼上,王校长提到“君子好学”,号召同学们在做事说话和人际交往上,以《论语·学而》中“ , ”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2)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座谈会上,刘馆长借用刘克庄《贺新郎》中“ , ”两句,形象地说明抗战时境况的恶劣和军情的紧急。

(3)与右图内容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有:“ , 。”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 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再到明清散曲,长达三千多年的中国古典诗歌史像一条()的文学长河。我们观察这条波澜壮阔、千姿百态的“长河”,可真切感悟中华文化的诗性之美。

①中国古典诗歌在表现手法上不重写实而重写意,②艺术家们最重视的不是表现内心世界的意念与情思,而是反映外部世界的状貌与姿态。③比如,山水田园诗本来完全可以处理成叙事性或描述性的作品,④但在唐代最负盛名的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的诗中,往往以抒情手段虚化即目所见的景象,他们诗中的山水田园其实是宁静心境和淡泊志趣的外化。⑤因此,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所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是营构主观意象的生动。⑥中华民族对意象之美的追求在古典诗歌中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中华先民崇尚观物取象、立象尽意,擅长借助具体的形象来把握事物的抽象意义。孔子与弟子子贡、子夏之间有两段对话——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

言《诗》已矣。”宋代谢良佐评曰:“ , ,”故皆可与言诗。这说明,诗歌更有利于通过具体情境的描述来领悟普遍的抽象道理。

18.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19.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子贡因论诗而知学,子夏因论学而知诗

B.子贡因论学而知诗,子夏因论诗而知学

C.子夏因论学而知诗,子贡因论诗而知学

D.子夏因论诗而知学,子贡因论学而知诗

20.填入文中第一段括号内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经久不息 B.川流不息

C.奔流不息 D.自强不息

21.和中国古典诗歌一样,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古典绘画,也善于借助意象来传达情感意蕴。右图是宋朝马远的《寒江独钓图》,请说明画面的内容,并结合第二段内容对其进行简要赏析。(4分)

22.论文写作常通过严谨的逻辑论述来构建完整的论证框架。请根据段落关系,写出三个句子,作为上文的写作提纲。要求:三个句子构成设问形式,每个句子不超过25个字。(4分)

三、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庄子《庄子·达生》

黄金时代,不在我们背后,乃在我们面前。

——李大钊《史观》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鲁迅《故乡》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豫西北教研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试题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

1.(3分)C(A项“但这些分类都不是截然分明的”有误,B项“并没有欣赏到乐曲本身的美妙”有误,D项“都”“只是”有误。)

2.(3分)B(“用法也都不相同”有误。)

3.(3分)①头脑中引发与之相关 ②“在时空上相连或接近”或“经验上曾相接近”③“在一定的规则要求下”或“在特定目标引导下”

(每答出一点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4.(4分)问题:“联想所伴的快感是不是美感呢?”或“联想所产生的是不是美感呢?”(2分)

理由:上文谈到“多数人觉得一件事物美时,都是因为它能唤起甜美的联想”,下文则下结论说“我们赞成形式派的主张”,即“反对杂联想于美感”。所以,此处承接上文,顺势提出“联想与美感”关系的疑问以引起读者思考。(2分)

(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6分)第一问:林文论述了古典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征;(2分)本文则认为联想而生的快感不是美感,联想反而会妨碍美感。(2分)

第二问:两文都从一个具体的意象入手,用丰富的例证、细致的分析,层层深入地阐释了一个微妙的艺术欣赏问题。(2分)

(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6.(3分)D(“后者没有写这样的内容”有误。)

7.(3分)C(“这可以警示人们不能因形势顺利而大意”有误。)

8.(4分)①使小说内容具体,清晰地呈现战斗场面。②形成对比,突出敌众我寡的战场情形,引发读者的紧张感,吸引读者阅读。③显示我军战士以少战多、杀多,突出其英勇善战。

(每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即可。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6分)文本一:①写了战士王大发战场上的英雄行为:敢战善战,消灭敌人,坚毅前行。②还写了他英雄的思想感情:仇恨敌人,爱护战友,激励自己。

文本二:①写了战士姜世福的英雄事迹:英勇杀敌,为国捐躯。②还写了他崇高的精神品质:他对战友们饱含深情;他深爱着祖国,牺牲前希望祖国人民知道他是为保家卫国牺牲的。

(答出文本一、文本二第一点各给1分,答出文本一、文本二第二点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0.(3分)AC G(正确断句:大将军闻,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过于平生。)(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11.(3分)C(两个“为”读音相同,但意义不相同。)

12.(3分)C(“不是汲黯能相提并论的”有误。)

13.(8分)

(1)(4分)(皇上)召见冯唐责备说:“你当着众人的面羞辱我,难道没有僻静的地方吗?”

(译出大意给2分;“让”“独”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4分)郑庄侍奉君主不发表褒贬意见,而他所举荐的都是追逐私利之人。

(译出大意给2分;“臧否”“引”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14.(5分)

赞同:①两人都品行廉洁,死后没有余财;②两人是名人,失势后的遭遇相似;③两人有成就,都任侠,也有不足。

不赞同:①汲黯对皇上正直敢谏,郑庄虽举荐士人,但缺乏耿直刚正,常附和顺从主上的意思;②汲黯忠心为国,郑庄盗取虚名,并非真正为国效力;③汲黯在汉代是贤臣,郑庄难以望其项背,且有举荐过失。

(答出观点1分,只有观点没有理由不给分;每答出一点理由给2分,答出两点即可。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汲黯,字长孺,濮阳人。汲黯与人相处很傲慢,不讲究礼数,但是他好学,又好仗义行侠,很注重志气节操,修养美好纯正的品行,喜欢直言劝谏,屡次触犯皇上的尊严。大将军卫青已经越发尊贵了,他的姐姐卫子夫做了皇后,但是汲黯仍与他行平等之礼。有人劝汲黯说:“自从天子想让群臣居于大将军之下,大将军受到尊敬和器重,地位更加显贵,你不可不行叩拜之礼。”汲黯答道:“因为大将军有拱手行礼的客人,就反倒使他不受敬重了吗?”大将军听到他这么说,更加认为汲黯贤良,多次向他请教国家与朝中的疑难之事,礼待他胜过平素所结交的人。

郑当时,字庄,陈县人。郑庄以仗义行侠为乐事。郑庄做太史时,告诫属下官吏说:“有来访者,不论尊贵或低贱,一律不得让人滞留门口。”他敬执主人待客之礼,以自己的高贵身份屈居于客人之下。郑庄廉洁,又不添置私产,仅依靠官俸和赏赐所得供给各位年长的友人。每逢上朝,遇有向皇上进言的机会,他没有不称道天下年高望重的人。他推举士人和属下的丞、史诸官吏,时常举荐他们,认为比自己贤能。但郑庄在朝中常常附和顺从主上的意思。

材料二:

张释之,字季,南阳堵阳人。升张释之为廷尉。中尉条侯周亚夫和梁相山都侯王恬启看到张释之议论公正,就同他结为亲密朋友。张释之由此受到天下人的称颂。

冯唐,他的祖父是赵国人。冯唐以孝行闻名,被推举为郎中署长,侍奉汉文帝。皇上听了廉颇、李牧的为人之后,就拍打着大腿说:“唉,可惜我偏偏得不到廉颇、李牧来做我的将领,不然,我还担忧匈奴吗!”冯唐说:“陛下即使得到了廉颇、李牧,也不可能任用。”皇上大怒,起身回宫。过了许久,召见冯唐责备说:“你当着众人的面羞辱我,难道没有僻静的地方吗?”冯唐谢罪说:“我这个粗鄙人不懂忌讳。”

赞曰:张释之恪守法律,冯唐谈论用将之道,汲黯性情刚直,郑当时推荐贤士,不如此,凭什么成名呢?

材料三:

郑庄侍奉君主不发表褒贬意见,而他所举荐的都是追逐私利之人,因此郑庄只是盗取虚名之辈,并非真正为国效力之人,不应该放在张释之、冯唐、汲黯等贤臣的后面来玷污他们

汲黯说汉武帝欲望过多,劝他不要发动战争,谏言皇上迎接浑邪王归汉,严厉指责张汤严苛的刑法,但他出入朝廷,始终忠诚恳切,为皇帝补过纠错,正直忠贞堪称汉代第一。郑庄行事谦逊礼让,虽缺乏耿直刚正之风,但品行廉洁,去世时没有留下多余财物,这一点与汲黯等同。这就是司马迁将二人合传的原因吗?

材料四:

汲黯在汉代可谓无人能及的贤臣,郑庄本就难以望其项背,更何况郑庄还有举荐桑宏羊的过失呢?张释之固然是名臣,但也不能和汲黯相提并论,冯唐则不能和张释之比。大概《史记》的写作风格,只是因细节相似而将人物合传。张释之晚年不被汉景帝任用,冯唐也在年老时处于困顿之中,故司马迁将二人合传。汲黯与郑庄也因为他们失势后的遭际相似而被并为一传。

15.(3分)B(“诗人流连山……看淡官场,追求自由生活”有误。)

16.(6分)

①尾联两句用典(运用赤壁英雄的典故)、对比(将英雄赤壁争雄与蓑翁独坐垂钓对比),②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却壮志难酬的悲愤,③对世事变迁的叹惋以及内心的愁苦。

(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7.(6分)

(1)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2)闻说北风吹面急边上冲梯屡舞

评分参考:每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

(3)示例一: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示例二: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示例三: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

(每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即可给分。)

18.(4分)②修改为:艺术家们最重视的不是反映外部世界的状貌与姿态,而是表现内心世界的意念与情思。

⑤修改为: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所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是营构生动的主观意象。(每指出一处并修改正确给2分。)

19.(3分)B

20.(3分)C

21.(4分)画面内容:该图中间偏下是漂浮于水面的一叶扁舟和一个在船上独坐垂钓的渔翁,钓者坐在船的一端,船的另一端微微上翘,钓者和船的四周几乎全为空白。

赏析(示例一)整幅画不重写实而重写意,用大量的空白表现出了烟波浩渺的江水,在对真实背景虚化的同时,集中地刻画了渔翁垂钓于孤舟的画面,也给欣赏者提供了渺远的意境和广阔的想象余地。

赏析(示例二)虚化的背景更突出“独”字,烘托了江上寒意萧瑟的气氛,营造出生动的主观意象,是作者心境的外化。

(答出图画的内容给2分,答出赏析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2.①我们为什么要阅读中国古典诗歌?

②因为古典诗歌既能体现中华民族对主观意象之美的追求,

③在描述道理时又有独特的优势。(又能借助具体情境描述来表现普遍的抽象道理。)

(3点答案每点1分,问答形式1分。)

23.按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大学老师:本来应该从从容容、游... 近期,一首《没出息》火爆全网,不仅魔性洗脑,还衍生了各年龄段、各职业的版本。而大学老师这个职业似乎也...
“红韵巡礼 烽火前行”文明实践... 11月4日,一场以“红韵巡礼 烽火前行”为主题的文明实践活动在贵阳市实验小学未来方舟分校展开。本次活...
第二十届江苏中小学校长国际交流... 11月6日,由省教育厅和苏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省教育国际交流服务中心和苏州市教育局承办的第二十届江苏中...
南方科技大学就业真相调查(五)... 本篇是南方科技大学就业数据调查的第五篇! 今天主要分析这所大学的整体升学数据,我整理了2019-20...
林深寻微研有径 新筠拔节向青云 大象新闻记者 张英 通讯员 杨蓓/文图 青年教师作为学校发展的“新鲜血液”,其成长速度与专业高度,直...
【巾帼普法】一组图带你读懂《家...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开端,关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和家庭的幸福安宁,也关乎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稳定。2...
事关2026年高考招生,教育部... 日前,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2026年普通高等学校部分特殊类型招生工作的通知》,对做好2026年...
强化文化课要求,限定保送专业,...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徐玉芹 艺术类专业设考前辅导“禁区”;保送生必须经过考核;首次对综合评价招...
想让孩子保持创造力,牢记“两不... 文/婷妈 幼儿园手工课上,五岁的糖糖把彩泥捏成怪异的外星生物,却遭到旁边小朋友嘲笑:“你做的是什么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