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次期中考试成绩是后期选科的重要依据,为增加监考力度,每班需要7位家长参与监考……”
“有志愿参加监考工作的家长可以私发我报名, 人数不够的话,我会按学生名单依次安排。”
短短几行字,相信让很多屏幕前的家长,心里都“咯噔”了一下。尤其是最后那句“按学生名单依次安排”,像极了开盲盒,不知道这次会不会被“幸运”砸中。
一、 “自愿”背后的无奈,是谁在“增负”?
“家校共育”这四个字,我们举双手赞成。它意味着家长和学校应该携手,共同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我们愿意参加家长会,积极配合老师辅导作业,甚至参与学校的义工活动。
但监考,这是一项极其严肃的、专业的教务工作。它要求执行者具备绝对的公正性、专业性和权威性。让家长来监考自己孩子的同学,这个场景本身就充满了尴尬:
这不禁让我们反思:“家校共育”的边界到底在哪里?当“共育”的范围无限扩大,变成了学校行政事务的“人手补充”,这是否已经演变成一种单向度的责任转嫁?
二、 被忽略的“大多数”:沉默的家长,真实的困境
通知里轻描淡写的“按名单依次安排”,精准地戳中了许多家长的软肋。
那些能“自愿”报名的家长,往往是时间相对自由,能够灵活调配工作的。而我们心里都清楚,有更多的家长,他们可能:
他们不是不愿意为班级付出,而是现实的重担让他们在“自愿”面前,只能选择沉默。而这条“强制轮换”的规则,无异于一场“道德绑架”,精准地将压力给到了这些本就疲于奔命的家长。教育的公平,不应以牺牲部分家长的公平为代价。
三、 真正的“共育”,是各司其职的合力
我们理解学校的辛苦,也感谢老师们的付出。但真正的“家校共育”,应该是在清晰的权责边界内,实现1+1>2的效果。
我们需要的是更畅通的沟通,更人性的理解,而不是简单粗暴的摊派。学校在出台一项政策前,是否能看到家长群体的多样性与真实困境?
让专业的归专业,让陪伴的归陪伴。我们渴望的“共育”,是肩并肩的伙伴关系,而不是让家长成为随时待命、填补人手的“编外员工”。
这次是7位家长监考,下次又会是什么?这件事,值得我们所有人体谅,但更值得我们深思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