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朗诵的文字之美,到音乐剧的多元融合,青岛富源路小学有着“获奖专业户”之称的戏剧朗诵社团正经历着一场富有挑战的转变。十年耕耘,静水流深,这里孕育的不仅是取得佳绩的剧目,更是孩子们认识自我、闪闪发光的动人故事。而这,正是美育实践最真实的写照。

十年社团的“破茧”时刻
“眼神跟他有交流,打开口腔说话,注意咬字清晰。”“两边的同学,下巴稍微扬一扬,腿蹬直。”在秋日午后的排练室里,音乐老师兼任社团指导老师的王乐在孩子们中间穿梭,时而示范一个眼神,时而调整一个站姿。这是青岛富源路小学戏剧朗诵社团正在排练音乐剧《一鸣惊人》的寻常一幕。
“舞台上的每个动作都有意义。”王乐说,在这部剧中,拍手、敲笔、交头接耳这些看似捣乱的行为,都被赋予了深刻的内涵。它们是孩子们渴望被关注的内心呐喊。四段主唱段落犹如内心独白,细腻呈现了这些孩子从自我意识到融入集体的成长历程。
在青岛市第三十五届中小学生艺术节上,这部融合了舞蹈、Rap等多种表演形式的音乐剧取得佳绩。精彩的演出背后,是这个社团的转型。
成立近十年的戏剧朗诵社团,曾是这所学校的获奖专业户。朗诵作品《让世界多一些颜色》《童年相册》屡次在市级比赛中折桂,但指导教师王乐逐渐感到瓶颈:“纯朗诵赛事越来越‘卷’,我们必须寻找新出路。”
为备战市艺术节比赛,王乐决定冒一次险,将往年发挥稳定的朗诵节目升级为融合音乐、舞蹈、美术的音乐剧。
转变并非易事。这意味着选角标准要从“字正腔圆”扩展到唱跳演全能,训练内容从气息、站姿等基本功,延伸至舞美走位、角色塑造。

“孩子们需要看见更广阔的艺术世界。”王乐坦言,突破离不开专业力量的注入。市北区少年宫的老师王蓓长期驻校指导语言表达,中央音乐学院的音乐剧专业老师张骞多次现场指导。“他们教孩子从生活中体会说话的感觉,让眼神有神采,让表演有画面感。”王乐说。
更大的挑战则来自每个孩子表演理念的转变。一位原是朗诵骨干的学生在表演训练中屡屡受挫。她能将台词说得字正腔圆,却始终无法体会角色的情感。“你们怎么回事?”这句需要带着责备与焦急的台词,她说出来却像是在平静地朗读。
经过三周的对镜训练,家长在家录制练习视频,老师逐帧指导表情管理,当这个女孩终于带着真实的情绪喊出“你们怎么回事”时,大家听到了真正的表达。

戏剧带来成长回响
这些成长的背后,是一套日趋完善的戏剧育人体系在支撑。学校形成了班级戏剧与社团戏剧并行的特色模式。班级戏剧确保更多人参与,重在培养凝聚力;社团戏剧侧重特长发展,实现深度培养。如今,走过十年的戏剧朗诵社团,已建立起规范的梯队建设制度。社团以3-5年级学生为主体,通过严格选拔,保证薪火相传。每周三中午和周五下午的两次训练,既有气息、眼神、站姿、情绪等基本功打磨,也有面向高年级的成品剧目排练。
这份坚持已结出硕果。社团近五年荣获市级以上奖项十余项,2024年被评为“青岛市美育特色社团”。但比奖项更珍贵的,是美育种子在更广阔天地里的生根发芽。
舞台之外,正带来更深远的成长回响。“以前总觉得练好自己就行,现在发现,当队友遇到困难时伸出手,整个集体才会发光。”六年级的宋晨瑞在社团中体会到了团队的力量。曾梓函则因参演音乐剧坚定了报考音乐附中的决心。朱静一发现唱歌跳舞的爱好“被放大了百倍”。社团的“戏搭子”陈明泽和冯子晨则在舞蹈中懂得了“人外有人”,开始追求更全面的艺术素养。
在学校近期举办的“十大节日”舞台上,不同年级的孩子们走上闪耀的舞台,自信地展示自己。

“我们要让美育从课堂延伸到成长的方方面面。”青岛富源路小学副校长范欣表示,通过学校搭建的“节、赛、展、演”多维平台,合唱、舞蹈、戏剧等艺术正系统地融入课程、家庭、社区与评价体系。
走在校园,朗诵声与歌声在走廊回荡,舞蹈动作与台词对白在排练室碰撞。这些丰富多彩的艺术表达,汇成了孩子们成长的美妙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