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 | 刘娜 首发公众号 | 闲时花开
由“俞敏洪内部信翻车”想到的——
01
没有对错,
只怪“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老俞花二三十万,乘坐豪华游轮去南极看冰川和企鹅。
旅游间隙,还见缝插针地用热情洋溢的文字,给每位员工发了“庆祝新东方成立32周年”内部邮件,讲述自己南极壮美见闻,激励员工好好做事做人。
站在老俞的立场上:
“看看,我是多么有担当的老板,就算站在南极的冰川上,依然想着一线的你们。”
但顶着过劳死的风险、加班加点完成公司KPI、连家门口公园的枫叶都没空看一眼的员工,收到老俞的邮件后,并没有被温暖,只是倍心寒:
“要不是我们这些人累死累活加班,你哪里来的底气到处流窜。”
老俞有错吗?
员工有错吗?
都没有。
唯一的错是:
老板和社畜之间是有壁的。
这“壁”就是:
因为阶层、立场、身价、认知和财富的不同,他们之间不仅隔着从南极到北京的12000公里,还隔着截然不同的悲欢。
02
孤独是常态,
“感同身受”是不存在的。
率领庞大商业帝国的老俞,是孤独的。
恰恰是孤独的,所以他就算在南极白茫茫的冰雪世界里,也要给员工发内部邮件、在社交平台连发10个视频动态,迫不及待地“讲述”自己的极地见闻。
“讲述”的本质,源于渴望被更多人看见。
脖子上天天被套着缰绳拉磨的员工,也是孤独的。
牛马的孤独里,还掺杂着“这拉磨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儿”的绝望和怨憎。
所以看到老板一边周游世界,一边说教鸡汤时,员工才如此激愤。
“激愤”的本质,源自对自己无能为力的崩溃。
孤独的老俞,和孤独的员工,不能相互救赎。
因为“感同身受”的残酷在于:
它必须把一个人摁到和另一个人完全一模一样的处境里,前者才能在亲证亲悟中,对后者生出感同身受的悲悯。
这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模一样的两片树叶,没有完全一模一样的两个人,也没有完全一模一样的同等处境。
所以,这世上不存在完全对等的感同身受。
03
和同层人分享生活,
向不同层的人输送利益。
站在南极的老俞,要是把极地见闻分享给雷军,雷总会酒窝里笑出笑容,情商极高地给老俞回一句:
“俞总,等我有空和你同游南极!”
老俞要是给员工的邮件里,用大红字体写道:
“从下个月起,所有新东方员工的工资,在原有基础上涨薪10%。”
那正在工位上拉磨的员工,肯定会欢呼雀跃,喜极而泣,振臂高呼:
“俞总万岁!在南极玩得开心呀!”
伟大的心理学家阿德勒说:
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
而解决人际关系的烦恼,牢记两大法则就好:
和同层的人分享吃喝玩乐的生活,因为你们很容易达成共识。
向不同层的人输送钱财利益,因为除了钱,你们本质上没有太大关系。
04
围剿老登,
其实是精英叙事的崩塌。
从蔡国强、贾国龙、王家卫到俞敏洪,各行各业的老登们被围剿,本质上源于:
钱不好挣了,有名有钱的老登们,还在“成功学”的路径依赖里,固执己见地单向灌输自以为是的那一套。
而他们那一套,对当下四处碰壁、走投无路、看不到未来的年轻人,不灵了。
年轻人看到既得利益者的老登们,站在雪山之巅轻飘飘地说“要吃苦啊,要奋斗啊,要懂得感恩啊,我这么对你是看得起你啊”,杀人的心都有了。
表面看,老登们相继被围剿,是一个又一个的孤立事件。
深层想,这何尝不是后浪对前浪的反抗与挑战。
年轻一代不喜欢宏大叙事,他们只要求当下有事做、有饭吃、有钱花、被尊重、不早死。
年轻一代,喜欢具体。
05
人无完人,
这个时代需要不完美的老俞。
虽然我也觉得老俞这次给员工的邮件写得有点假大空,但这次事件并不妨碍我对老俞素来的敬佩和尊敬。
人无完人。
能在时代浪潮中,像老俞这样率领自己的舰队逆流而上的人,没有几人。
做事要抓重点,看人要看主线。
有些人邮件写得很完美,但他早就割完韭菜,扔下员工和企业跑到国外去了。
在经济下行周期,带领员工不断突围的中国企业家,就算偶尔犯错,也值得被宽宥。
因为他们在破釜沉舟中,带领更多人闯出去,走下去,活得好。
何况,老俞刚刚还发了回应:
欢迎吐槽。
及时纠正。
明年选拔10名基层员工,到南极去旅行。
知错就改的老俞,还是好老登。
俞老师,下次发公开信,可以找人把把关啊。
感谢你读到最后。